︿

投書:台灣經濟惡化的隱形大黑手-司法和法律

蔣焘禮 2017年10月28日 07:00:00
少子化問題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兩大執政考題之一,也是台灣開始要面對的國安、社會與經濟問題。法國曾用稅制改良,成功提升年輕人生育率。(湯森路)

少子化問題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兩大執政考題之一,也是台灣開始要面對的國安、社會與經濟問題。法國曾用稅制改良,成功提升年輕人生育率。(湯森路)

台灣經濟發展遭遇瓶頸,中央研究院院士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提醒台灣經濟面臨關鍵轉折點,若不趕快解決法律、環評與對中國大陸過度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台灣未來10年至少會被15到30個國家超越。

 

中研院學者跳出來做這樣的觀察與提醒,雖有不足及爭點,但應予肯定。其實這幾年有許多個人或團隊,在幫台灣經濟惡化找原因並提出解決之道。比較新的研究領域,是由一群法律及稅務專家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發展而來,他們根據自己實務上的案例,發現台灣稅制與司法仍停留在威權社會,許多不公不義的稅務稽徵方式及判決結果,造成企業、資金、人才外流,甚至導致企業體失血過多而死亡,才是真正台灣經濟惡化的隱形大黑手。

 

其直接點名的是國稅局製造萬年稅單,無法獲得行政法院的公平審理,讓國內企業一旦發展到乘風飛翔時,常因伴隨來的高額稅單而斷翼墜落,國外企業不願承擔這種無限上綱的稅務風險,而放棄來台發展,因此呼籲新閣揆要重視行政法院的徹底改革。

 

這二組人都將台灣經濟黑手的箭頭,指向司法及法律問題,十分值得重視。因為據研究,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其法治環境必然高度發展。重要原因是任何一個以人治為主的環境,經濟利益必然流向有權勢者口袋,唯有法律的周延及司法的獨立,方能讓國家經濟穩定發展。

 

上面是學者的觀察,那現實生活如何?

 

無法從根解決少子化問題

 

筆者有朋友從事教育相關工作,一位是非常優秀的鋼琴老師,聊天時提到他想要轉業,原因是學生慢慢長大學成後,他就幾乎找不到學生,如此狀況撐了幾年,今年驚覺原來是少子化效應,已經衝擊到他的工作,他並不看好少子化問題可以解決。我這也才回想到有一位安親班負責人,常跟我說招生很辛苦,學生越來越少,且家長越來越強勢,每天工作回家就是「累」一個字。

 

問身邊的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小孩?」他們的回答總是所賺薪水付完房租,再扣掉生活費剩下來的錢不僅不多,而且養小孩光是褓母費動輒2萬/月,哪養得起?再問:「為什麼不給爸媽帶?」往往此問題一出,他們更氣。因為父母年歲大,健康不如以前,不僅無法幫忙帶小孩,而且還常跑醫院,甚至請外勞照顧,這些支出幾乎無法抵稅,生活費吃緊,沒有人敢生小孩。

 

少子化問題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兩大執政考題之一,也是台灣開始要面對的國安、社會與經濟問題。法國曾用稅制改良,成功提升年輕人生育率;美國川普也用稅制改良,成功吸引跨國企業,創造廣大就業機會。若稅制可以增加就業,提高薪資所得,提高年輕人生育下一代的意願,那問題就會回到法稅派的理論,如果台灣稅制讓企業倒閉、出走,也讓人民無法先圓滿自己的孝順、溫飽、生養及居住之餘才繳稅,我們相信用盡各種社會救助資源,都無法從根解決少子化問題。

 

對人民及企業減稅,涉及「藏富於民?抑或收稅濟貧?」的議題。若依現在台灣景氣低迷、薪資倒退17年的狀況下,2014~2016三年財政部卻能連續超徵4239億元,明顯揭露出執政者欠缺藏富於民的概念,這時,人民就應該要去檢視他們是否有把國庫收入,挹注在諸如平價租屋、兒少安親及老人照護等社會福利上?還是他們優先去填補其他支出與虧空?因此,國庫的錢究竟用到哪裡去,是大家應該要積極關心的一件大事。

 

若以支出來說,前瞻計畫已有許多專家學者直言為「錢沾計畫」,而非解決經濟根本問題的計畫,但為何在違反程序正義的狀況下通過?且這項計畫執行金額可能高達1.5兆,在不舉債的前提下,會用人民的稅金來執行嗎?當社會福利預算一直在遞減,人民還能承受把國庫支出移至前瞻計畫嗎?這些計畫的執行,是造福廠商、還是人民?不論答案是哪一種,卻一定是未來的錢坑。

 

是國庫有個大洞嗎

 

若以填補虧空來說,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國庫有大洞嗎?否則為什麼第一年超徵的稅金1088億不夠用,第二年要繼續超徵?第二年超徵的1877億又不夠用,要第三年繼續超徵1274億?甚至連續三年超徵4239億還不夠用,今年上半年還繼續超徵近800億,是國庫有個大洞嗎?

 

許多評論性文章或節目,已直指台灣公股銀行紐約兆豐銀因違反防制洗錢法,被美國金融局裁罰57億,是人民買單;慶富詐貸一銀等九家公股銀行的150億呆帳,也將由全民買單;更早之前出包的台灣多家公股銀行無擔保放款給許多中國企業倒帳,也是人民買單。這些訊息是否已透露了超徵稅收的流向?果真如此,那請問製造這些大洞的黑手又是誰?

 

經濟好不好,店家、企業、上班族最清楚;錢夠不夠過日子,存款數字會告訴你;國庫錢夠不夠用,超徵稅收流向會洩底。但若個人、企業存款及稅收金額只是帳上數字,錢早就被黑手掏空,你有感受到台灣經濟惡化的問題在哪裡嗎?

 

因此筆者認為主張自由經濟理論者,必應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當私利超越公利而產生社會問題時,政府內一定要有超然獨立的司法審理機制,來糾正公私之間的偏斜正義。更要呼應法稅學者的觀點,在公部門與私部門、收稅者與納稅者之間的失衡,一定要有維護公理正義的行政法院,揪出政府體制裡的禍首,整體經濟才有可能穩定健全發展。

 

※作者為財經研究員

 

【延伸閱讀】

●產經觀點:解決「五缺」是舊經濟 還是救經濟

●面對國際行動支付 台灣豈能像隻樹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