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掀羅馬教會狂風巨浪

林思怡 2017年10月31日 07:03:00

1517年10月,德國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質疑羅馬教會權力貪腐,縱容形形色色的商業化宗教活動如販售「贖罪券」,因此提出振聾發聵的《九十五條論綱》(Die 95 Thesen),促成宗教改革運動誕生。歐洲北方相繼出現新教派,羅馬教會的宗教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德國基督教新教的福音教會(EKD)主教貝特福德施特羅姆(Heinrich Bedford-Strohm)稱馬丁路德想要重新尋找上帝,反對當時教會的作法,「當他知道無法認同這些作為,並同時找到新方法改革教會時,他就另起爐灶,而且有很多人追隨著他。」

 

31日即是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威騰堡(Wittenberg)教堂門口的500周年紀念日。

 

 

狂風暴雨帶來的「後果」

 

如果說基督教使徒保羅在往大馬士革(Damascus)的路上成為耶穌的信徒,那麼馬丁路德就是往艾爾福特(Erfurt)路上遇到狂風暴雨成為修士。.

 

1505年,正值21歲的路德在從家鄉回艾爾福特大學途中,突遇狂風雷雨,心生畏懼的路德向馬利亞(Virgin Mary)的母親聖安妮(Saint Anne)大呼求救,承諾如果他能活下來,就進修道院當修士。後來,路德進到艾爾福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再後來,就是為人所知的歷史了。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部分受到羅馬教會贖罪券(indulgence)的刺激,當時天主教道明會一位修士名叫德澤爾(Johann Tetzel),他簡直像個超級推銷員,四處向人強力販售贖罪券,甚至提出一個口號:「銀幣叮噹落進箱底,靈魂雀躍跳出煉獄」,吸引許多人購買贖罪券,以求解放家人親屬的靈魂。

 

看不下去的路德遂在1517年10月31日公開《九十五條論綱》,宣揚人是單憑上帝所賜的信心,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完全是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善行。他也強調,聖經是信仰唯一的權威,教會和信徒的言行都得依循著經文。

 

 

「求神幫助我」

 

想當然路德的行為引起了教會的動盪。當時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嚴厲譴責路德,並於1521年將路德自羅馬天主教會除籍。同年,路德出席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召開的沃木斯會議(Diet of Worms),會議上路德拒絕撤回他的言論,並說出了時至今日仍影響深遠的話:「我不能,也不會改變任何信念。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

 

會議結束後,為了保護路德的安全,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of Saxony)安排手下「綁架」馬丁路德,將他藏匿在瓦特堡(Wartburg)。路德在瓦特堡裡埋首將希臘文聖經翻譯成第一本德文聖經,加上印刷技術改良,很快就在各地流傳開來。

 

 

英國國教聖公會與天主教主教團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在17世紀引發了大規模宗教戰爭:30年戰爭,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

 

而在英國,英國國教聖公會和天主教主教團雖然和平共存,但並沒有任何官方上的互動往來,為了紀念《九十五條論綱》的500周年紀念日,《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了2位大主教共聚一堂。

 

英國國教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表示,五六十年前的話,大概很難想像能有機會兩人一起接受訪談。英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暨西敏寺大主教尼科爾斯(Cardinal Vincent Nichols)也同意英國新教和天主教的關係有所改善,希望維持互相尊重以及保留對宗教意見看法的自由表達。

 

 

為了展示彼此教會已擱置歧異,聖公會和主教團31日將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和解儀式,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韋爾比也會準備致詞,化解五百年前在威騰堡爆發出來的爭議。

 

儘管此舉引起教會部分成員的不滿,但正如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所說的:「如果我們都接受同樣的洗禮,我們何不並肩同行呢?」

 

教宗方濟各。(湯森路透)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