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笑扁的獨立大戲恐怕不只加泰隆尼亞

李中志 2017年11月11日 07:02:00
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大戲經過十月激情,劇情急轉直下,讓原本希望以此做為典範的台灣獨派失聲不語。(湯森路透)

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大戲經過十月激情,劇情急轉直下,讓原本希望以此做為典範的台灣獨派失聲不語。(湯森路透)

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大戲經過十月激情,劇情急轉直下,讓原本希望以此做為典範的台灣獨派失聲不語,評論不多,林濁水先生的《從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看台灣》是少有的例外,但引葉望輝觀點認為台灣還沒凖備好,導向以台灣此時不宜公投做結,不算是對獨派討拍的文章。但獨派避談,任由統派恣意解讀,以此實質達到反宣揚獨立主張,反實踐獨立公投的權利,是否就是觀察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唯一能得到的「理性」忠告?筆者認為未必,將獨立公投過於工具化,其實已忽略其過程所強化的國族認同。

 

加泰與台灣高度相似

 

台加兩地表象的不同不難觀察,不在此重複,但加泰隆國族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世界上恐怕很難再找到第二個例子與台灣如此相似,若以此為鏡,必能從中反省學習,而反省學習的角度未必只是政經或國際現狀的精算,文化與認同的建構在兩地所面臨的類似困境可能更為根本,或許更能回答為何台灣做為一個國家,看似萬事俱備,然而友台如葉望輝者與台獨理論大師仍認為台灣尚未凖備好跨出下一步?更關鍵的是,我們有在準備嗎?還是正在磋跎我們的機會?台灣有可能加泰隆尼亞化嗎?這不簡單一句兩地不同能輕鬆帶過的。

 

簡單比較台加兩地近代國族主義的濫觴,不難發現兩地國族主義出現的時程相與發展模式都十分類似。加泰隆尼亞的王國可追溯到十四世紀,現任總統號稱第130任;台灣島上原住民文化豐富,但遺世獨立,近代的信史則要等到十七世紀才開始,且由外來移民主導,原鄉情節嚴重。這並不是兩地國族認同的關鍵,國族主義是近代的思潮,上古的歷史或有裝飾作用,但對國族主義的發展未必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台灣的國族建構孕育於日治後期,戰後由中國接收,認同一陣混亂,排中的台灣人認同要到1947年的228後才正式萌芽。近代加泰隆尼亞的國族認同也是孕育於上世紀20年代,初期爭取自治區的設置很像同年代台灣在日治下的議會請願運動,國族意識正在形成,但無強烈的分離意識。要等到進入西班牙第二共和後,加泰隆尼亞的分離意識才開始加強,緊接的西班牙內戰,認同一陣混亂。直到1940年加泰隆尼亞流亡的總統(Luis Companys)被納粹引渡回馬德里槍決,成為歐洲史上至今仍是唯一經由民主選舉被處死的領袖,流亡的加泰隆人一陣悲憤,排西的加泰隆國族主義才正式起跑。

 

228之後台灣由蔣家政權高壓統治,這在殖民地並不奇特,比較畸形的發展的是國府已實質亡於中國,但流亡台灣的政府無論是組織還是治理思維,都是百分之百的殖民統治,對在地文化與認同的迫害無所不用其極,更勝於戰前的日治時期。加泰隆人也一樣,佛朗哥專政時取消自治,對加泰隆文化的壓抑前所未有,更勝於第二共和與之前的西班牙王朝時代。

 

高壓之下,台灣島內的台民為了存活,必須盡最大的努力接受統治者的國族認同以證明自己的忠誠,極力與海外分離份子劃清界線。很自然的,在民主化之前,台灣的國族建構是由流亡海外的台灣人主導,島內或有民主運動,但無國族運動,連無分離意識的文化運動都遭受打壓。同樣的,佛朗哥取得政權後,其統治下的加泰隆人要努力證明自己與前朝無關,在認同上接受泛西班牙國族主義,壓抑分離意識,加泰隆國族主義的建構自然由流亡的加泰隆人主導。

 

彭明敏的誇口沒發生

 

到了70年代末,兩地都成為經濟富裕的地區,也漸漸以妥協的方式轉型為民主國家,海外建構多年的國族認同開始傳回國內。雖然壓抑多年的本土意識在國內拓展迅速,但始終沒有發展成一套無法挑戰的國族論述,反而形成罕見的衝突式雙重認同,這是妥協式民主轉型的代價。不同於其他被壓抑的國族主義,減壓後爆發出的建國能量往往可以預期,但台加兩地在民主化後要求建國的強度與海外運動者的預期頗有落差。當初流亡的彭明敏誇口說,給他一個月在台灣自由演講,他就可以讓國民黨倒台,這件事從來沒發生,事實上他後來和代表國民黨的李登輝競選還以大敗收場。在加泰隆尼亞亦然,自認是加泰隆人也是西班牙人的比例,比目前在台灣的雙重認同還高許多。獨立被自治的主張稀釋,也類比於台獨被華獨稀釋。 (更多民調的比較,見《台灣不像加泰隆尼亞嗎?》)

 

若以政治情勢來看,加泰隆尼亞獨派其實從沒取得壓倒性優勢,自治議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以這次宣布獨立為例,不設門檻的獨立公投過關之後,違背當初舉辦公投的承諾,拖拉三個星期後議會才以不記名投票背書,宣布獨立。結果雖然70票過半,但獨派聯盟的72票竟然跑了兩票。西班牙自民主化以來,加泰隆尼亞選舉制度所產生的小黨一直是以單一議題掣肘大黨的政治玩家,在獨立訴求成為區隔選票的利器之前,左獨小黨與左統小黨有很長的合作歷史。2015改選後左獨小黨CUP所掀起長達三個月的內鬥幾乎讓獨派聯盟瓦解。最後一刻前總統馬斯 (Artur Mas) 讓步下台才免於分裂,但之後獨派的政治操作因此內鬨而失去空間。

 

加泰人獨立願望其實不高

 

過去幾年來,加泰隆尼亞接二連三的豪華獨派大遊行總能躍上國際媒體,讓台灣羨慕不已,但若以實際的民調來看,加泰隆尼亞人民的獨立願望其實並不高,至少不足以取得宣告獨立的正當性來對抗反對的國際情勢。統派看似低調,但為數眾多,政治血統來自八十多年前西班牙內戰時倒向佛朗哥的第五縱隊,其幽靈仍盤旋在巴塞隆納上空,與馬德里裡應外合,是造成今天加泰隆尼亞獨立困境的主要原因,獨立公投永遠無法過半的天花板,更是馬德里對付巴塞隆納獨派政客最大的本錢。當馬德里以激烈手段打擊獨派,不必動用軍隊,加泰隆尼亞已如馴服的羊群,除了咩咩叫兩聲,並沒激起激烈的抗議,與之前動輒百萬人的獨立遊行相比,一兩萬人聚集要求釋放被逮捕的獨派官員,馬德里豈會在乎?接下來馬德里主導的議會改選,似乎也可嗅到獨派面臨十年來最大挫敗的可能。

 

反觀台灣,目前的國家認同雖仍有分歧,但已遠高於半數。在對馬政府終極統一的反彈下,台灣人認同在2014來到最高點60.6%,雙重認同則降到最低點32.5%,2016綠營大勝後其實有很高的正當性向世界宣告不與中國為一國。問題在綠營視中國的反應重於宣示自己的立場,加泰隆尼亞獨派政客明知不可為而為,手段十分靈活,台灣則十分保守,完全不思可為。加泰隆尼亞看似躁進,但每一次的獨立宣言就是敢挑戰統派的立場插旗,而台灣獨派政客卻以退縮立場來討好其實已居少數的統派。

 

台灣獨派政客退縮討好

 

更糟的是如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林佳龍的「讀經」,或賴院長一向不避諱的「祭孔」、「祭黃陵」,等等。這些擁抱中華的儀式由統派來做已無效果,但由綠營領頭為之,則是對台灣國族建構最具殺傷力的反動,他們往往躲在政治正確下無所作為,自以為包容,自以為擴充國族內容,但加進原來沒有的才叫擴充,讓原本被壓抑表達才叫包容,而原本已氾濫成災,長時讓台灣國族建構窒息的中國思想,還需要綠營政治人物強調嗎?這種政治正確只是國王的新衣,遮不住統派光溜溜的身體,卻遮斷了台灣人對國族的想像。

 

「自然獨」不是與生俱來的,國族感情是純粹建構的想像,不進則退。2014以來,台灣人認同減少4%,雙重認同反增4%,一來一返就拉近了8%,這個逆轉的趨勢出現在國民黨失去台北市與綠營執政之後,原因耐人尋味。如果認為這樣的趨勢不夠快,繼續「兩岸一家親」,加上中國步步進逼,台灣加泰隆尼亞化不是不可能,到時中國兵不血刃收回台灣,不設門檻,擦邊球過了獨立公投又怎樣?被笑扁的獨立大戲恐怕不只加泰隆尼亞了。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關鍵字: 加泰隆尼亞 台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