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基法修惡】彈性工時跟中小企業困境沒關係 中研院學者端數據打臉賴清德

黃驛淵 2017年11月30日 11:50:00
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稱,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依靠的就是彈性的勞動體制,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引用最新研究指出,「早在一例一休上路以前,中小企業就已萎縮」,打臉賴清德。(資料畫面/張文玠攝)

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稱,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依靠的就是彈性的勞動體制,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引用最新研究指出,「早在一例一休上路以前,中小企業就已萎縮」,打臉賴清德。(資料畫面/張文玠攝)

行政院長賴清德強推《勞基法》修法,包括鬆綁七休一等「四個彈性」,甚至強調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依靠的就是彈性的勞動體制。但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接受《上報》採訪引用最新研究指出,「早在一例一休上路以前,中小企業就已萎縮」,他比較20年來的數據發現,能自己開公司當老闆的雇主僅剩不到4%,自營作業小雇主也逐年減少,反倒是當勞工的受雇者已破7成,「但中小企業現在遇到的困境不是《勞基法》,而是國內大財團,以及中國的海外台商的競爭。」

 

「高層說反對修法就是『左傾幼稚病』,但他們的論述才是根本沒有科學跟數字根據!」林宗弘批評,台灣的經濟結構已改變,中小企業逐年衰退、萎縮,原因跟現在要推的彈性工時政策更毫無關係,即便現在做了也無法改善他們困境;但民進黨卻抱著經濟「舊思維」,不但救不了中小企業,還犧牲了年輕的勞動者,「這樣只會再犧牲一個世代,導致惡性循環。」

 

林宗弘與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宗榮,邀了26位社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近日即將出版《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書中便點出台灣經濟從「經濟典範」走向「衰退典範」的過程。

 

資本集中大型企業 能當老闆的人變少 

 

傳統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多半直接計算中小企業「家數」,但林宗弘認為,帳面上的中小企業家數並不準確,有些是家族企業,一家公司再成立子公司,有些則根本已經沒營業卻沒清算,因此改用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就業身分」調查較能符合現況,也能呈現目前中小企業的組成結構,事實上已經與想像中的樣貌不同。

 

他比較歷年的統計數據便發現,20年前、1996年的私營受雇者只有約58%,但到了去年底已經破7成;反之,能夠自己開公司當雇主的比率卻從5.35%降至3.95%,而自營作業者也從16.96%減少到11.71%。換言之,當勞工的變多了,能當老闆的卻少了。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批評,民進黨抱著經濟「舊思維」,不但救不了中小企業,還犧牲了年輕的勞動者。(圖片取自香港教育大學)

 

林宗弘說,全世界的國家多數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不是台灣獨有;台灣1981年時,在千大企業工作的人才不到2成,逾8成都在中小企業,現在卻減少至約6成在千大企業以外的中小企業上班,換言之,大企業力量一直在增加,預料再過幾年,就會接近美國、歐洲的結構,也就是以大型企業為主、資本集中化。

 

國內財團、海外台商競爭 才是壓力來源

 

林宗弘指出,中小企業式微,不代表要讓企業自生自滅,反之,應該要對症下藥。但這20年來,台灣中小企業最大的壓力,卻與政院現在所稱的《勞基法》有沒有彈性無關,而是來自「國內大財團」以及「中國大陸海外台商」的競爭壓力,政府若不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產業轉型及升級,即便修了法,中小企業一樣撐不了幾年。

 

在中國台商壓力部分,他接著說,兩岸經貿往來比率近年並無明顯下滑,仍維持一定的貿易依存度,加上我國中小企業與對岸台商工廠的關係,已由早年上下游關係,變成現在的互相競爭關係,這並不是靠調整工時、《勞基法》就可以處理的

 

林宗弘指出,政府若不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產業轉型及升級,即便修了法,中小企業一樣撐不了幾年。(攝影:李隆揆)

 

林宗弘建議,政府該做的是,找出哪些才是毛利比較高、政府應該支持的中小企業,進行輔導轉型,而不是端出廉價的方式只是要弱勢者犧牲。

 

缺工也是一大問題。林宗弘指出,我國在1955到1975年間,每年畢業出校園的勞動力約在40至44萬之間,但之後出現少子化問題,現在每年畢業的勞動力約僅是當年的6成、剩約20至25萬,「若不解決缺工問題,產業不升級,只是把壓力推到勞工頭上,最後它還是會倒」。

 

至於勞動彈性化是否影響創業、新創投資意願,林宗弘也說,可用公司的「進退比」來當做創業意願的指標,意即新創公司數與倒閉公司數之間的比例;一例一休今年初上路後,2017年上半年,公司的「進退比」達到260%(即新創公司是倒閉公司的2.6倍),反而創下3年來的新高,顯然工時縮短之後,並無像賴揆宣稱的,讓企業失去彈性而影響創業、新創

 

民進黨要得罪階級意識強烈的年輕勞動者?

 

林宗弘在《失落的年代: 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的研究也發現,民眾自認為是「工人階級」的比率逐年升高,從2001年只有15%的谷底,到了2009年已上升至37%、近4成,工人階級認同比率達到歷史高峰;認為自己是「中下階級」的也增加,由1997年以前的14%,至2009年已上升到約20%,反倒是「中層階級」卻從4成左右降到2009年的27%。

 

而根據受雇者及雇主人數近20年的消長情形,勞工愈來愈多,當老闆的愈來愈少,同樣激發了階級意識。

 

研究發現,民眾自認為是「工人階級」的比率逐年升高,到了2009年已上升至37%,認同比率達到歷史高峰,當勞工愈來愈多,將激發階級意識。(攝影:李昆翰)

 

林宗弘說,民進黨真的要想清楚,若強推這次修法,不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經營困境,中小企業不會因為彈性化而多撐幾年,反而還會冒犯了一批剛出社會、階級意識比20年前強的年輕勞動者。

 

【勞基法修法挨轟倒退100年】

●勞基法戰神陳政亮專訪:賴揆、政院副祕才是幼稚病

●民進黨內「崩潰的太陽花」:勞基法修法毫無進步性

●老闆講幹話:台灣哪裡有勞工過勞死?

●加班上限、勞資會議「一字之差」恐開過勞大門

●不滿《勞基法》太傾資方 綠委醞釀爭取3大「加碼」

●勞動法學界泰斗首度上街抗議

●反對鬆綁七休一 北市勞動局最後一刻去函勞動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