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閔聲觀點 :執政團隊不能只扮演「反反對黨」

鄭閔聲 2016年08月27日 07:00:00
就任總統三個月,蔡英文應該知道自己的表現和社會期待有些落差。(總統府)

就任總統三個月,蔡英文應該知道自己的表現和社會期待有些落差。(總統府)

520就職以來,蔡英文總統與閣揆林全的滿意度曲線穩定下滑;執政百日前夕,就出現不滿意度高於滿意的民調結果。部分媒體以「死亡交叉」詮釋這類民調趨勢;就連蔡英文本人都呼籲全民不要以一百天斷定執政成敗,顯然也認定自己的表現和社會期待有些落差。

 

一百天的民調數字,當然不足以評價總統執政成敗,但滿意度趨勢消長,絕對是執政者施政的重要依據。美國最權威的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就以每周為單位,定期追蹤每一任美國總統的施政滿意度,並將滿意度與同期間美國就業市場、經濟信心指數等變因進行交叉分析,尋找總統聲望消長原因。

 

這項持續了超過70年、橫跨杜魯門到歐巴馬共12位總統任期的研究,有個相當有趣的現象:成功獲得連任的八人當中,只有雷根和柯林頓在第二任期內平均滿意度高於第一任期;除了他們兩個人以外的其他美國總統,民意支持的高峰都出現在第一個任期。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美國總統民意支持度都呈現「先盛後衰」趨勢。

 

施政滿意度先盛後衰的現象,代表了選民將政治人物推上總統大位後,雙方通常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蜜月期;但只要一段時間拿不出成績來,可沒有人會耐心等候。例如老布希率領美國打贏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施政滿意度曾達到空前的89%,但隔年大選就因國內經濟不景氣,被現實的美國選民掃出白宮。

 

從美國經驗看來,就任才剛滿三個月、施政滿意度卻已明顯下滑,對蔡英文政府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的警訊。也因此蔡英文雖然嘴上說這是「滿正常的事」,以不愛應付媒體出了名的林全卻在同一時間主動註冊臉書、拍影片與民眾對話,顯然是想全力阻止選民「變心」。

 

蔡英文近期接受專訪時,分析自己民調下跌的原因是「除了要滿足投票給你的人期待,同時也要注意到沒有把票投給你的人。」一時之間難以拿捏分寸。

 

對於此刻的蔡英文而言,柯林頓經驗也許是個不錯的參考案例。

 

1993年以提振經濟為主要訴求而成功入主白宮的柯林頓,就職後也面臨了一段腳步踉蹌的陣痛期。不願討好保守派的他,一上任就執意推動墮胎有條件合法化、同性戀可公開入伍服役、向富人增稅、政府統籌的健保計畫等政策。但這些政策招致敵對陣營強烈反彈,讓他的聲望在就任半年內跌落谷底,甚至連累民主黨輸掉期中選舉,讓共和黨全面掌握國會。

 

失去國會支持的柯林頓開始調整步調,先擱置難以在國會通過的健保法案,在不違反「提振經濟」的前提下,推動共和黨提倡的「小政府」理念;在他任內的政府開支比率、社福支出占預算比重、租稅負擔率皆創下數十年新低。儘管這些政策並不盡然符合民主黨立場,但確實提高了國民平均所得、打消鉅額政府赤字,結果柯林頓不僅輕鬆連任,更被許多美國人視為二戰以後最成功的總統。

 

從向原住民道歉、追討不當黨產,到補償國道收費員、蔡英文政府截至目前為止的重要政績,大多是在展現不同於國民黨政府的新氣象。這些優先辦理事項,確實各具正當性與不同層面的民意支持;然而近期的民調跌宕也證明了,凸顯與對手的差異,不是足以讓民眾滿意的完整施政願景。

 

「跑一場馬拉松,你對抗的不是其他競爭者、不是時間,而是距離。」這是被封為「長跑皇帝」的衣索比亞運動員海勒(Haile Gebrselassie),一生中最著名的一句話。
 

才過了十六分之一的總統任期,就像一場剛起跑的馬拉松,前方還有無限可能。但執政團隊必須認清,選民期待的絕不只是一個「反反對黨」;蔡英文的責任與挑戰,是盡可能帶領台灣跑得更遠,而不是超越競爭對手而已。

 

※作者為本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蔡英文 民調 林全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