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輿論戰,克里姆林宮的反西方絕招

紐約時報 2016年08月31日 16:29:00
2014年3月,一群身份不明的軍人在克里米亞出沒。俄羅斯從烏克蘭手中奪走了這片領土,總統普京後來承認這支部隊是俄羅斯特種部隊。  (紐約時報)

2014年3月,一群身份不明的軍人在克里米亞出沒。俄羅斯從烏克蘭手中奪走了這片領土,總統普京後來承認這支部隊是俄羅斯特種部隊。 (紐約時報)

在一場圍繞瑞典是否該與北約組織(NATO)結成軍事夥伴關係而進行的聲勢浩大的全國性辯論展開之時,斯德哥爾摩的官員突然遭遇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社交媒體上出現的一大批失實、完全錯誤的資訊,正在混淆公眾對該問題的看法。

 

這些斷言令人感到擔憂:如果非北約成員瑞典簽署了這項協議,北約會在瑞典的國土上秘密儲備核武器;北約可能會在未經瑞典政府允許的情況下,從這裡對俄羅斯發起襲擊;可以免於指控的北約士兵可能會強姦瑞典女性,而不用擔心受到刑事指控。

 

 

這些資訊都是假的,但虛假資訊卻開始蔓延至傳統新聞媒體。在前往瑞典各地發表演講和舉辦公眾問答活動,宣傳這項協議時,瑞典國防部長胡爾特奎斯特(Peter Hultqvist)反覆遭遇拿虛假問題進行的拷問。

 

「人們不習慣這種情況,他們感到害怕,詢問什麼是真的,應該相信什麼?」胡爾特奎斯特的女發言人拉德博(Marinette Nyh Radebo)說。

 

就像此類造假經常出現的情況一樣,瑞典官員一直沒能找到虛假資訊的源頭。但美國和歐洲情報機構的許多分析人士和專家都把俄羅斯看作頭號嫌疑人,指出防止北約勢力擴張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後者在2008年入侵喬治亞共和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預防這種可能性。

 

防止北約勢力擴張被認為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  (湯森路透)

 

普京在克里米亞、東烏克蘭以及現在的敘利亞,炫耀其現代化和更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他缺乏公開對抗北約、歐盟或美國的經濟和整體實力。作為替代,他大量投資一個「武器化」資訊專案,利用各種方式引發猜疑,製造分裂。其目標是削弱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在他們的國內政治中挑起紛爭,弱化對俄羅斯的敵對情緒。

 

「莫斯科將世界事務看作一套特種作戰系統,發自內心地認為它自己是西方特種行動的目標,」在2008年之前説明克里姆林宮打造資訊系統的帕夫羅夫斯基(Gleb Pavlovsky)說。「可以肯定這裡(瑞典)有很多中心,有些與俄羅斯有關,參與製造了這類假資訊。」

 

普京在克里米亞、東烏克蘭以及現在的敘利亞,炫耀其現代化和更強大的軍事力量。   (湯森路透)

 

炮製假資訊的策略並不新鮮;在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鬥爭中,蘇聯就在這方面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不過,現在虛假資訊被看作俄羅斯軍事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被用來挑起目標國家政治爭論的水準比過去高得多,數量也大得多。

 

具有誤導性質和不準確的資訊如此強大,乃至北約和歐盟都建立了特別辦公室,專門確認和駁斥虛假資訊,尤其是從俄羅斯發出的言論。

 

美國官員稱,克里姆林宮的秘密行動在美國也浮出了水面。他們認定俄羅斯情報機構可能就是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郵件洩露的源頭。這一事件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總統競選活動陷入尷尬境地。

 

希拉蕊隸屬的美國民主黨,日前發生全國委員會郵件洩露事件。    (湯森路透)

 

克林姆林宮既利用傳統媒體—衛星通訊社(Sputnik)和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也使用了一些秘密管道。和瑞典的情況一樣,這些資訊幾乎總是難以追蹤的。

 

瑞典安全局(Swedish Security Service)發言人爾梅(Wilhelm Urme)今年發佈該機構的年度報告時表示,在一場全面的襲擊行動中,俄羅斯會同時採用上述兩種途徑。「我們指的是所有手段,不管是網路水軍帖、宣傳鼓動,還是RT和Sputnik這類媒體公司傳播的虛假資訊,」他說。

 

 

專家表示,俄羅斯傳播虛假資訊的根本目的是破壞官方對事件的表述,甚至是事件存在真相的這種想法,以造成一種政策癱瘓。

 

莫斯科堅決否認自己利用虛假資訊影響西方國家的輿論,還傾向於將公開和隱蔽的威脅指控稱為「恐俄症」。

 

「我們有這麼一種感覺,許多西方國家就像優秀的管弦樂隊一樣配合默契,每天指責俄羅斯威脅某個國家,」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札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在該部最近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

 

 

具體追蹤某串虛假資訊的源頭是非常困難的,不過在瑞典等國,專家發現了一種他們覺得與克里姆林宮炮製虛假資訊的行動密切相關的獨特模式。

 

「其動態機制總是一樣:資訊產生於俄羅斯的某個地方,在俄羅斯官方媒體網站、其他網站,或其他此類地方,」瑞典記者兼律師林德貝里(Anders Lindberg)說。

 

「接著,虛假檔成為發佈在極左或極右網站上的一篇新聞報導的來源,」他說。「依賴這些網站獲取資訊的人看到這篇報導,將之傳播開來。沒人知道這些資訊的源頭,但它們最終卻成為一項國家安全決策中的關鍵議題。」

 

林德貝里等人表示,儘管話題可能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目標是一樣的。「俄羅斯人所做的就是建立敘事;它們不是在確立事實,」他說。「這裡的潛在敘事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資訊武器化不是克里姆林宮政策專家策劃出來的什麼專案,而是俄羅斯軍事理論的組成部分,是被一些軍事高層人物稱為「決定性」戰線的部分。

 

「非軍事手段在實現政治和戰略目標方面的作用不斷增長,在許多情況下,它們的實際效果大過了武力的作用,」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Russian Armed Forces)總參謀長格拉希莫夫(Valery Gerasimov)上將在2013年寫道。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Russian Armed Forces)總參謀長格拉希莫夫。   (翻攝自awdnews網站)

 

歐洲是克里姆林宮的一個主要目標。在那裡,右翼民粹主義者的崛起和歐盟支持率的持續下降,催生出了不斷增多的樂於接納普京治下俄羅斯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路線的受眾。去年,歐洲議會曾指責俄羅斯在歐盟成員國內「資助激進的極端主義政黨」。2014年,克里姆林宮為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提供了一筆金額為1170萬美元(約3億7120萬元台幣)的貸款。

 

「俄國人非常善於籠絡每一個仇視自由民主制的人,從極右翼到極左翼,無一遺漏,」瑞典報業集團MittMedia的社論撰稿人奧克薩寧(Patrik Oksanen)表示。他說,其中心思想是,「自由民主制是腐敗、低效、混亂的,而且根本沒有民主可言。」

 

基本隱含在內的另一個訊息是,歐洲各國政府無力應對它們面臨的危機,尤其是移民問題和恐怖主義,而政府官員全都是美國的傀儡。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翻攝自5fen.com官網)

 

在德國,一名13歲的俄裔德國女孩說自己曾被多個移民強姦後,人們對移民施暴問題的擔憂加深了。俄羅斯官方電視台的一則報導進一步演繹了這個故事。即便是在警方駁斥了相關說法之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V. Lavrov)依然對德國大加譴責。

 

在英國,分析人士稱,克里姆林宮的英文媒體曾強烈支持英國的脫歐運動,儘管它們聲稱自己是客觀公正的。

 

在捷克共和國,大約40個親俄網站上每天都會出現聳人聽聞的故事,把美國、歐盟和移民描繪成惡棍。

 

今年6月初北約進行軍事演習期間,這些網站發表的文章表示,華盛頓通過北約控制了歐洲,德國則是它在當地的代理人。和出現在瑞典的虛假資訊相呼應,這些報導稱,北約計畫在東歐儲備核武器,而且不必尋求當地政府的首肯,就可以從那裡對俄羅斯發起攻擊。

 

 

布拉格的智庫歐洲價值(European Values)今年夏天開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1%的捷克人對美國在歐洲的角色持負面看法;只有32%的受訪者對歐盟持正面看法;此外,至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相信虛假資訊中的某些元素。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仿佛總是抓著美國不放,把那裡的生活描繪成地獄。例如,它在報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時跳過了演講的部分,把重心放在了零散的示威活動上。它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川普(Donald Trump)辯護,說他是被老牌新聞媒體中傷的受害者。

 

俄羅斯電視台(RT)在政治立場上傾向川普。    (湯森路透)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主編西蒙尼揚(Margarita Simonyan)說,該頻道之所以被當成一大威脅列出來,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不同於「英美媒體-政界權勢集團」的敘事。她說,今日俄羅斯想要提供「主流媒體回音室中原本缺失的視角」。

 

莫斯科借助虛假資訊把矛頭指向西方的做法,可以追溯至冷戰時期的一項計畫,蘇聯稱之為「積極策略」。哈佛大學冷戰研究專家克雷默(Mark Kramer)說,該計畫的內容之一是,向印度持同情立場的報紙洩露消息,甚至為其寫好稿子,希望相關報導在西方得到關注。

 

愛滋病(AIDS)發端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旗下項目的傳聞,就是以這種方式快速傳播開來的,並在數十年後擾亂了關於這種疾病的討論。當時還是蘇聯於1991年解體前,克里姆林宮正把共產主義當成可供選擇的另外一種意識形態來兜售。專家稱,現在,意識形態因素已經不見了,但削弱對手的目標沒有變。

 

基謝廖夫(Dmitry Kiselyev)認為,講求新聞中立性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翻攝自觀察者網)

 

正如俄羅斯最著名的電視主播基謝廖夫(Dmitry Kiselyev)近期所言,不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傳播什麼樣的訊息,俄羅斯顯然想要打贏所有的資訊戰。基謝廖夫同時也是衛星通訊社(Sputnik)的運營機構負責人。

 

今年夏天,基謝廖夫在蘇聯新聞社(Soviet Information Bureau)成立75周年的慶典上表示,講求新聞中立性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我們是在做宣傳,那你們也是在做宣傳,」他向西方記者喊話。

 

「如今,殺死一名敵兵所要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二戰』、『一戰』期間或者中世紀,」他在接受官方的俄羅斯24電視台(Rossiya 24)採訪時說。儘管「說服」別人的代價現在也水漲船高,他說,但「如果你能說服一個人,就不必殺了對方。」

 

By Neil Macfarquhar ©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