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7600公里洲際視訊 中國「墨子號」再創量子加密通訊里程碑

傅莞淇 2018年01月22日 07:00:00
透過墨子號進行的量子加密視訊會議圖示。(取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透過墨子號進行的量子加密視訊會議圖示。(取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據19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封面文章,中國與奧地利已於2017年完成了距離7600公里的量子加密視訊會議實驗,為太空量子通訊網絡的進展跨出重要一步。這也是中國重金打造的量子衛星「墨子號」另一次功績。


以墨子號為中介,中國河北興隆與奧地利格拉茨(Graz)的地面站於2017年9月29日完成了75分鐘長的洲際視訊會議,19日的文章首度披露這次會議細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量子密鑰分發(QKD)的技術進展。

 


透過量子加密傳輸的圖片。(取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無法被駭」的加密技術


與其他的加密鑰匙一樣,量子密鑰由一長串的數字組成,但以量子粒子編碼。這可能是目前最安全的一種加密鑰匙,因為根據物理定律,量子密鑰無法被複製或竊取。


根據量子力學,無論是基於不確定性原理或是量子纏結關係,一旦一個次原子粒子被偵測或攔截,就會受到改變。而送出訊息與接受訊息者都會發現加密訊息受到的攻擊,因為雙邊的密鑰已經不同。



雖然有著高度安全性,先前傳輸量子訊號的實驗遭遇了不少技術上的挑戰。以光纖運輸的量子信號大約只能傳遞160公里,科學家尚未找到增強訊號的有效作法。而透過為了量子加密科技打造的衛星墨子號,中國與奧地利完成了距離7600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這打破了先前也由中國創下的404公里紀錄。


墨子號屢創紀錄

 

 

2016年進入低地球軌道的墨子號已在量子科技上創造數次里程碑,包括在2017年6月將兩個「纏結」的光子送到相距1200公里的地表站,且仍保持量子糾纏的狀態。根據量子物理,纏結的一對光子即使距離遙遠,仍對彼此具有影響。


目前中國與奧地利採取的傳輸模式中仍然存有安全風險。途中量子資訊必須被轉為傳統電流編碼,然後再轉為量子形態。不過,這個轉譯發生在衛星與地面站內。因此,只要衛星與地面站沒有受到入侵,量子資訊依然相當安全。


根據《物理評論快報》文章,在天氣晴朗時,墨子號的運輸大約會遺失1-2%的訊息。但地面站仍可透過精細演算獲取加密訊息。


也與義大利、德國、俄國與新加坡合作的中國團隊計劃在未來3-5年間送出更多量子衛星進入更高的軌道,透過衛星之間的溝通構成更複雜的通訊網絡,觸及更廣大的地區。



可望獲得金融業應用


中國在量子科技及其基礎建設的大筆投資,可能會引起大企業跟進。如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交通銀行已有相關計劃。美國量子加密科技公司「MagiQ Technologies」主要科學家克里斯坦森(Caleb Christensen)認為,一旦銀行業者在量子加密的成本與效益上獲得更明確的資訊,將有更多人同意這是值得的投資。


15日刊出的《新華社》專訪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指出美國、歐洲、以色列與中國都在投資量子研究,預測量子科技在未來5-10年間將會迅速發展。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