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反稅改—蘋果價值一兆元的耳光

黃麒英 2018年01月28日 07:00:00
美國總統川普趕在耶誕節前夕在白宮簽署《減稅與促進就業法案》。(湯森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趕在耶誕節前夕在白宮簽署《減稅與促進就業法案》。(湯森路透)

1月18日蔡政府的稅改案三讀通過,幾乎同時間,美國傳出蘋果(Apple Inc.)公司決定分五年投資350億美元(約合台幣1.02兆元)響應川普稅改,並預估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

 

這個新聞時間的巧合,有點像老天故意狠甩了一記不知今夕是何夕的台灣批判稅改者,特別是一直在網路媒體刷存在感的政客,或明明是政黨側翼的「李姓中壢評論者」們,一個價值1兆元的大耳光。

 

為什麼說像老天狠甩一記大耳光,因為,美國共和黨上台,基於小政府主義談減稅稅改,是其一向的理念,近的有小布希2005年的租稅假期(tax holiday),遠則有1986年雷根總統的減稅。雖然反川普媒體,刻意要塑造成有錢的川普圖利自己,以及他的好朋友的形象,但細究川普稅改內容就會發現,其實,中產階級是受益最多的,例如扶養小孩的稅後扣除額(tax credit)等,反而最有錢的人雖然稅率有點降低,但抵稅額度卻被訂了上限,這是以前沒有的。

 

當然,台灣的部分媒體,也不是很注意原始用的美國媒體來源是「新聞」或「新聞評論」,甚至有些所謂的網路媒體記者,我很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理解這兩者的差別,若還要求大家把川普稅改一條條看對、看懂,還理解財稅上的意義,以及經濟上的意義,是太分了點。

 

不過,以這些政客、評論者們,甚至社論,那如蚯蚓的視野、金魚的記憶,以及阿公的唱機的跳針邏輯來看,這類文章充斥媒體,身為一個經濟學家、老師,與立法參與者,若不出聲反應,也有違自己的良心。

 

這次稅改是一稅改「系統」修改案

 

回到正題,這次稅改,本身應該正名為稅制的系統改革,而這個「系統」的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降低內外資差異(減少假外資)」,自始至終目的皆都是如此,提出的時候就是這樣規劃,三讀通過的也是這個精神下的微調版。

 

正因為是一個稅制系統的調整,因此,為了達到降低內外資之差異,所以裡面會有增稅與減稅的矛盾的項目,也是相當合理的,而這才是設計稅改的藝術之所在。

 

所以,裡面包含廢除兩稅合一設算扣抵、提高企業稅率、排除用成立小公司來避稅的巧門,這些都是「系統」裡屬於「增稅」的部件;而「減稅」的部件,則是對高所得的老闆、大股東,用新的股利所得課稅方案來完成,但為了避免對小股東、散戶影響太大,所以採用二擇一方案來課股利稅;同時,提高薪資所得者,與身障者的扣抵稅額額度等,讓減稅的效果也能普及到沒有什麼股票的最底層薪資所得者。

 

原本財政部的版本,還以「收支平衡」為主要約束條件,所以在增稅1100多億跟減稅1200億上,精算出僅有69億稅損,約占增減總額和2300億元的3%,在這個基礎上,實際作用卻可以把內外資差異,從實質所得稅稅率差距16.08%,狠降到5.6%,整個內外資稅率差的降幅高達65.17%。可以說,以極小的稅收成本,達到最大的政策目標效果,所以,整體而言這個「系統」設計是十分成功的,而且還以2015年的稅收數字做精算基礎,跟往年的稅改相比,其可靠度更高。

 

以此觀之,若不嚴謹看待稅改系統設計的原始目的、與用2015年數據為基礎的預估效果來做評論依據,而只是想從整個系統的一部份、某個面向,拿出來作新聞或新聞評論,藉此批評政府政策,來取得道德高度或專業形象,以博取名聲,坦白說,看在專門研究這個議題的人眼裡,寫的保守一些,真的是「不可不謂並非無恥」。

 

尤其是這些人若為立法委員、專業新聞媒體,或專家學者,那麼,這種以一葉就想知秋的批判方式,再點綴一些「量能課稅」、「租稅正義」、「分配公平」的術語,就想給政府扣上資本家走狗的大帽子,真的是非常不厚道,且喪失專業倫理。

 

美國、日本的財政政策武器已經上膛

 

稅改不只影響小確幸,我再稍微深入一點點,談一些經濟戰略格局,但就一點點,免得偽評論者看不懂。

 

減稅是財政政策,美國、日本在08年金融海嘯後,採用無限制的貨幣政策,亦即所謂的量化寬鬆(QE),穩住了他們的國內經濟,再經過這幾年的休養,美日經濟已經有相當的改善。

 

如日本的薪資水準已經開始有效上升,而且民間消費慢慢也提高,實質GDP到去年11月為止,已經連續7季成長,是10年以來最長的上升趨勢;另外,美國的失業率則從10%以上,現在已經低到4.3%,接近完全就業水準,而汽車銷售與新屋銷售,這兩個美國金融界相當重視的經濟數據,也都回到景氣良好的水準,甚至2017年第二季、第三季,美國連續GDP成長在3%以上,國內經濟更是連續8年都呈現擴張,這都是美國經濟歷經復甦邁向繁榮的明證。

 

現在,為了再加速美日之本國投資,以及再工業化等目的,美國、日本先後都採取減稅刺激投資的政策,以財政政策輔導貨幣政策之效果。儘管內涵有些許不同,如美國是以大幅降低中產階級的負擔為主,輔以引回滯留海外的美國企業資金;而日本同樣在川普稅改提出後,也提出自己的稅改方案,但主要以促進國內企業把投資人才訓練、加薪列為主軸。

 

一定有人會說「只有兩國當例子,有什麼說服力」,這兩國,一個是GDP第一名的國家(18.5兆美元),一個是第三名(5兆美元),兩國總人口4.5億,而主要經濟都是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為主,也有很強大的基礎工業跟金融業。這兩個國家,不只擁有市場需求、還有技術。但即便是如此,美國、日本都還是選擇以減稅的財政政策,來接續即將落日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後見之明來看,這些大國的經濟戰略,其脈絡與步驟,已經清晰可見且穩穩執行中。

 

美國與日本對全世界經濟影響的方式,除了貿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貨幣,特別是亞洲及新興市場國家這些經濟高成長地區。美元本身有其國際流通地位,以熱錢投資的方式在各國流竄,而日圓則因為長期處於超低利率的條件下,使得借日圓來投資海外套利大行其道。而借日圓換美元的投資方式,則在美日匯率的漲跌之間,放大這兩個貨幣對全球新興國家地區的影響。換言之,美日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透過匯率,不只牽涉其國內經濟,也對全世界產生影響。

 

從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1998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經驗來看,這些都跟美元資金大幅回流美國有關聯,因此,這些大國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對於與他們經貿緊密相關的國家,有很深遠影響力是相當明確的。

 

那台灣呢?很多人以為台灣在1997、1998年躲過亞洲金融風暴,安全下莊,這情也成為彭淮南神話的拱心石。但事實上,台灣在1998年的本土金融風暴,也跟大環境的資金外流,導致產業資金斷鏈脫不了關係。當時台灣出事的集團之多,落難的名人更多,如東隆五金范芳魁、新巨群吳祚欽、國揚侯西峰、國產車張朝翔、張朝喨兄弟等,而後更有東帝士、台鳳、華榮(中興銀)、安鋒、廣三、長億、華隆、鴻禧,乃至力霸集團等,而也因此,間接埋下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的伏筆。

 

台灣要用大國戰略思維來看財政政策

 

如上述,大國的經濟戰略,影響的絕對不只本國,跟他們經貿密切的國家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這種引資回流的政策,就是會有以鄰為壑的後果,「死道友,不死貧道」。

 

歷史已經用慘痛的經驗告訴我們,所以,這次我們政府的稅改,在各國肥咖(FACA或CRS「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條款佈網連結之際,以及中國害怕資金瘋狂外流,而逐漸鎖緊台、外商資金的同時,針對內外資差異的財政政策調整,其實,是真的有經濟大戰略上的意義存在,雖然有些人是真的不懂,而有些人是裝睡叫不醒,但格局就在那裡,不會因為這些人達不到這個格局的趴數,就不存在,政府不可能、也不能為了這些人就停下改革腳步,因為,這些都是影響整個國家每個人生活的重要對策。

 

如果把賴清德院長上任以來,一直反覆強調,甚至有時每兩週就開會檢討進度的加速投資台灣與新南向等政策放進來一起看,我們不難發現,此次稅改方案,不是為了3萬元以下免繳稅這種小確幸,而是在美國、日本、中國的經濟征戰三國志中,爭取台灣的戰略高度,適度回應這些損人利己的「特殊貿易夥伴」作為,並為未來必然陷入更激烈肉搏的三國經濟戰,取得足夠的經濟籌碼與產業防禦縱深,這才是此次稅改的本質,也才是正確看待稅改方案的心態。

 

還好,天公伯讓台灣人愛用的蘋果公司,做了這個決策,支持了西岸科技業最討厭的川普總統所提出的政策,套一句台灣鄉民喜歡說的話「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很誠實」,並順手狠抽了台灣部分偏頗媒體與評論者一記價值1兆元的大耳光。

 

財稅調整,本來就是經濟政策重要的一環,如今我們被迫要回應國際趨勢的改變,如果執意不把這件事放進來一起看,而這些低劣的評論文章卻還能大肆在網路媒體反覆被製造、流傳,那麼,這才是台灣社會與經濟的最大警訊。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立委國會辦公室總幹事

 

【延伸閱讀】

●何清漣專欄:美國稅改將如何影響中國與台灣​

●稅改大哉問 朱敬一再提15問答反對股利分離課稅

●不符公平正義 中研院士王平、朱敬一反對「股利分離課稅」

關鍵字: 稅改 蘋果 川普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