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案不能止謗息爭 就是因為台大遴委會不肯面對自己

史墨行 2018年02月01日 09:24:00
1月31日台大遴選會會議召開的會議室,出入口有校警駐守並禁止媒體上樓拍攝。(畫面合成/李隆揆、葉信菉攝)

1月31日台大遴選會會議召開的會議室,出入口有校警駐守並禁止媒體上樓拍攝。(畫面合成/李隆揆、葉信菉攝)

昨天下午,台大在教育部要求下召開了遴選委員會議。耗費了漫長的7個小時,以21位遴委計算,平均每人都分到了20分鐘的發言時間,應該是言無不盡了。但結果卻只是「毫無疑義」,這個「毫無新意」的理由,恐怕不能止謗息爭。
 

遴委會的四點理由,只是重複台大校方多天來同樣的旋律,以不變應萬變。四點說明的第一點「亦難認定有影響」根本是句空話,換成「亦難認定沒有影響」或者「尚難非謂之不得不遽以認定有無影響」還不是一樣?有沒有影響,投下選票的遴委自己最清楚,21個遴委都在場,每個人叫起來問「Yes or No」不就有答案了?
 

退一步說,學術行為首重謹慎,如果不確定是否有影響,那就該以最嚴格的態度,假設其有影響,並落實討論「是否真會造成影響?」,就像周美吟面對黃光國的質疑時,親自做出答覆,並且得到遴委會的接受,從而解除了利益迴避問題。連討論都沒有,就說「難以認定有無影響」,這是逃避問題不敢面對吧?是根本不想搞清楚有沒有影響吧?
 

台大遴委會是否還是不肯面對自己?是否還是沒有檢討自己在事件中「可能的缺失」?

 

遴選委員會定位是什麼

 

追根究底,一切爭議的根本起源只有兩個:第一、遴委會的決定和校務會議中形成的共識方向相差太大。第二、管中閔個人的政治背景。
 

我並不主張「唯有草根民主,才能選出好校長」。國內外各大學的優秀校長,許多也出自於不公開過程,公開不公開皆是可行辦法。但台灣在進入民主時代後,特別重視公共意見,各大學也開始嘗試並實踐各種民主,其中就包括校長產生的過程方式,從中央指派改為校園內部先行推薦後由遴選委員會擇優選任,所有大學皆是如此。
 

在這套制度中,遴選委員會的組成性質,到底是什麼?如果遴委會是「全權代理」獨立舉薦,那怎麼會有校務會議先行投票推薦的過程?如果遴委會只是形式審查,那怎麼會出現和校務會議「公意」迥然不同的結果?既然校長就任之後的監督問責機構還是校務會議,那這個專為遴選所成立的委員會,卡在校務會議和校長之間,其定位為何?意義為何?
 

這種「代表同一群人的兩群人投出不同結果」的代議分歧現象,在民主政治的初期並不少見,所以大多數國家現今都採取「一院制」國會,或者保留兩院但其中一院只有象徵性權力,就是為了避免兩院不同調的問題。台灣現在還在民主政治初期,出現這樣的爭議並不意外,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第二個問題則比較嚴重,或者說,才是這次爭議真正的核心所在。管中閔不僅只是台大教授、中研院院士,他長期擔任馬英九政府的政務官,還是服貿協議推動過程中重要的核心閣員之一。除了服貿議題,他曾主張過的「高教自經區」曾被質疑者嘲諷為「學術版服貿」,認為對學術工作者會造成類似於勞工在服貿協議中所受到的衝擊。
 

而眾所周知的是,馬英九強推的服貿協議引爆了三一八運動,徹底改變了台灣社會,對台灣產生鉅大影響。四年後的今天,我們幾乎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台灣主流社會不僅只拒絕了服貿協議,同時還拒絕了馬英九和他帶領的一整個團隊以及所有抱持相同理念的一整個世代。台灣在三一八之後已經進入另一個不同的狀態,而管中閔毫無疑問地是屬於被拒絕的那個群體之一。
 

台灣社會的集體意見,當然也反應在台大校務會議上,五位通過 1/3 門檻得到遴選委員會門票的候選人中,管中閔是不同意票最多的一位,雖然獲得58票推薦,但同時有61票不推薦,不推薦票甚至超過推薦票,是五位通過推薦門檻者中最後一名,超過半數的台大師生代表認為管中閔不適合擔任校長。但遴選委員會並沒有正視這一點,而且在沒有機會討論他和蔡明興的利益迴避問題的情況下,匆促而「不完備」地做出了迥異於校園意見的決定,這才是今日所有一切爭議的根源。

 

疑義早在校長遴選那一刻就開始了

 

一月初遴委會選任結果出爐後,不少台大學生在社群媒體上抱怨「天哪!我的畢業證書上會是管爺的名字了!」「可以延畢嗎?」「難道要轉學?」可見管中閔在許多親身經歷三一八運動的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也許是一種偏見,也和他的學術能力或者治校募款能力無關。但這樣的意見,多少代表了台灣社會中,受到三一八影響甚至啟發的年輕世代的普遍心聲。
 

我期待的台大或任何一所大學,是能夠充分發展「學術自主」的精神,每一個教授、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受「校方領導」的影響甚至干涉。在這個理想裡,校長的角色微乎其微,充其量只是一個行政事務上的管理者,對學術研究沒有任何「帶領」的作用,更沒有干涉的可能。但回到現實面上,校長職位作為一種象徵,不可能對學校形象毫無影響。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一個曾經引起世代之間斷裂性爭議的政治人物,似乎並不適合擔任這樣的一個象徵。
 

台大一再聲稱「依法行政」、「毫無疑義」,但我認為,這些疑義早在管中閔接受推薦參與校長遴選那一刻就開始了,早在他得到超過一半的「不推薦」票的時候就確認了,早在論文和利益迴避爭議被提出之前就確切地存在了,這些沒有被寫進校長資格規範裡但台大人更為在乎的疑義,才是論文和獨董事件爆發的真正原因。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