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柯文哲的勝選方程式

林青弘 2018年02月06日 07:00:00
「藍綠歸隊效應」是打敗柯文哲的關鍵要件。(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藍綠歸隊效應」是打敗柯文哲的關鍵要件。(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暫且不論姚文智是否能成為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戰中的黨籍候選人,姚文智(候選人)搭配姚立明(總幹事)所形成的「姚姚配」,想要打敗現任柯市長並且贏過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無論是否丁守中參選),要面對的勝利方程式,得先考量三項重要因素:(一)藍綠歸隊的操盤造勢。(二)國民黨人選的強棒程度。(三)棄誰保誰。
 

我們可以從選舉資料庫得知1994年以來,藍綠兩大黨的市長得票數一定高過所屬政黨黨籍議員候選人的得票數總和,而且在市長層次的選舉上,由於是單一席次決戰,親藍選票會向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集中,親綠選票則向民進黨籍市長候選人集中,唯一例外就是民進黨沒有推出黨籍市長候選人的2014年,由無黨籍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吸納親綠選票。
 

1994年選舉,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黃大洲拿下364,618票(得票率25.89%),新黨籍市長候選人趙少康得到424,905票(得票率30.17%),民進黨籍市長候選人陳水扁則以615,090票(得票率43.67%)當選市長。同年市議員國民黨得票數為543,824票(得票率39.06%),民進黨得票數為419,427票(得票率30.12%),新黨得票數為302,409票(得票率21.72%)。
 

當年投給國民黨籍市議員候選人的選票遠多過黃大洲市長候選人得票數,落差高達179,206票。趙少康市長候選人得票數多過新黨市議員候選人得票數,而有122,496票差距,最神奇者,莫過於陳水扁的市長得票數超過民進黨籍市議員候選人得票數,而有高達195,663票的明顯差距。

 

三足鼎立下的棄保
 

這表示三足鼎立狀況下,市長候選人若是強棒人選,不僅可以完全吸納同黨市議員的支持者,亦可跨黨吸收其他支持者的選票,但若市長候選人屬於「弱棒」人選,同黨市議員的選票不僅不能完全吸納,還會反向流失,改投他黨市長候選人。如此選票改投行為,嚴重點可以形成「棄保效應」,此由1998年王建?(新黨)、2006年周玉蔻(台聯)、宋楚瑜(無黨參選)的得票數遠少於同黨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總數,即可證明。
 

其次,再以1994年至2010年的藍綠兩大黨籍市長候選人得票數為例,只要台北市長選舉藍綠兩大黨各有黨籍候選人,兩大黨得票率合計分別為1994年69.56%、1998年97.04%、2002年100.00%、2006年94.70%、2010年99.45%。2014年因為民進黨沒有黨籍市長候選人,但若以同年民進黨籍市議員得票數作為民進黨得票數而推估兩大黨市長得票率,則可估計為79.52%。兩大黨得票率合計最少為69.56%(按:新黨與國民黨分裂),最多則高達100%(兩組參選),即使有第三大黨或第三新興政治勢力,在台北市的市長選戰中,依舊不能超脫藍綠兩大黨對決的態勢與固有模式。因此,政黨動員與藍綠歸隊,對於台北市長選舉勝敗的關鍵影響,已有過往選舉結果可供憑證。
 

在分析市長候選人得票情形時,無黨籍參選者(柯文哲例外)如果不具有藍綠兩大黨檯面上力挺支持,則其得票數對於藍綠對決毫無影響。自從1994年國民黨、新黨、民進黨三足鼎立後,台北市長當選人的黨籍只有國民黨,無黨籍柯文哲能夠順利當選市長,顯與民進黨公開力挺有直接且明顯的因果關聯。

 

約15萬的中間游移票
 

柯文哲若與民進黨切割,各自獨立競選之後,柯P還能有多少鐵票或基本盤支持?回答此一問題之前,由於市議員參選者包含無黨籍及其他小黨,市民投票選擇時,常以參選人的熟悉度、知名度與政黨提名為投票參考標準,因此,把黨籍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總數,視為政黨的基本盤,在實務上可行,亦有高度辨識效果。
 

綜合民進黨從1994年以後的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總數,少則38.3萬票(2002年),多則57.8萬票(2014年),中位數的算術平均數約為43.7萬票。因此,柯文哲若想切割民進黨的支持與貢獻,在白色力量與柯粉沒有組黨的結構下,柯文哲繼續以無黨籍參選,得票數鐵定至少要砍掉44萬票,保守估計最多還有41萬票,此與柯P自估鐵票35萬票相差不多。

 

民進黨對於台北市民的吸引力,可維持的基本盤得票數大約落在40萬至60萬票之間,以中間值50萬票計算,柯P(2014年得票數將近85.4萬票)自估35萬鐵票,這是合理狀況。另以國民黨從1994年以後的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總數來分析,少則42.9萬票(2002年),多則63.7萬票(2010年),中位數的算術平均數約為56.2萬票。
 

基於上開數據,加計2018年11月底投票人數可比2014年增加粗估約4萬人左右,在投票率7成且不影響投票數(154萬)推估的給定條件下,如果國民黨、民進黨各推市長候選人與柯文哲競選,藍、綠、柯的基本盤情勢,大致上可推定為55萬票、48萬票與36萬票,另有大約15萬的中間游移票。

 

這些中間游移票並非新世代族群(20歲以上未滿40歲者),可以歸納為經濟選民與不分政黨屬性者,未必會高度支持柯文哲。

 

藍轉投柯 柯轉投綠
 

柯文哲在三足鼎立的分裂狀況下,肯定100%不能順利連任。至於民進黨與國民黨對決,能否勝出,就要看這些純粹中間選民的抉擇。只要能爭取得到這群特定投票者46.7%以上支持率,或搭配運用國民黨市長候選人相對不強棒的弱勢參選,訴求藍轉投柯、柯轉投綠等棄保效應,造成選票流動,此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的勝出機率即能增加。
 

從選舉操作而言,首要任務就是瓦解柯文哲基本盤,造成兩大黨分食票源,最務實的方法就是市議員候選人與市長候選人選戰互綁機制。此時是小雞維護母雞策略,鞏固票源並且阻斷柯文哲與市議員之間的投票關聯,此法也可以削弱柯文哲的基本盤。沒有小雞跟隨的母雞,鎂光燈不聚焦,孤掌難鳴。民進黨新北市或台北市至少要有一位天王級的市長候選人,如此才能順利帶動雙北市的選情與氣勢。國民黨若想如法炮製,亦可比照施行。
 

「藍綠歸隊效應」是打敗柯文哲的關鍵要件,如何增加與拉抬市長候選人的個人魅力與氣勢,需要競選總幹事擦脂抹粉,動腦行銷。檢驗柯市府執政績效,政策面全方位辯論,讓市民決定換人做市長的必要性。對於民進黨來說,鞏固基本盤,避免柯文哲吸納綠營選票而壯大獨立,就是捍衛「台灣價值」的必要選戰。

 

※作者為自由作家

 

【延伸閱讀】

姚立明跳槽是為妻子報仇? 柯文哲笑答:聽聽就好

姚立明願出任姚文智競選總幹事  北市府:尊重

●2018年選戰不募款 柯文哲:把市政做好就是最佳的宣傳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