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春晚是如何煉成的

秦胆 2018年02月17日 15:38:00
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之夜,堪稱為是世界上觀眾人數最多的國內節目,也是億萬國民跨年重要節目。都(圖片來源:央視網)

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之夜,堪稱為是世界上觀眾人數最多的國內節目,也是億萬國民跨年重要節目。都(圖片來源:央視網)

歲末的除夕是萬家燈火時,也是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之夜。從1983年開播以來,春晚被認為是世界上觀眾人數最多的國內節目,也是億萬國民的跨年儀式。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承擔「文治教化」重任的「大國盛會」自然也不例外。過去關於春晚節目推陳出新的討論已然趨於無形,取而代之的是近年來主辦者對主政者的政治獻禮。

 

歌舞昇平的政宣大餐

 

2月15號上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了2018狗年春晚節目單。節目單上色彩鮮紅的背景中排列的是思想同樣鮮紅的節目。諸如《絲路綻放》、《我們的新時代》、《讚讚新時代》、《我和2035有個約》在歌名化用「十九大」報告詞彙的曲目赫然在列。

 

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公眾印像中,十餘年前的春晚至少著眼民風民俗,內容、形式上相對質樸、親民,尚能做到雅俗共賞、寓教於樂。以小品為例,如趙本山、宋丹丹、趙麗蓉的春晚小品《小崔說事》《打工奇遇》《如此包裝》等已成為「春晚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與難以復現的範本。反觀近年來的小品:呈獻給領導的正能量對白、強顏歡笑的爛俗「老梗」、套路化的小品劇情、大紅大綠的歌舞服飾已難讓觀眾提起興趣。 4個多小時的晚會直播更像是一場視覺馬拉松,台上演得累,台下看得也累。

 

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後與00後青睞趣味化與短平快的網絡視頻,而春晚這種大操大辦的「盛會」對他(她)們更加沒有吸引力。碎片化的傳播方式與閱讀習慣讓他(她)們對春晚無感乃至抵觸,更願意「躲進手機成一統,做一枚安靜而獨立的低頭族。

 

 

 

如此一來,在信息爆炸、科技革命的時代,春晚的雅俗好壞已無足輕重,民眾與其說看的是一場晚會,不如說只是藉助電視機中播放的晚會,感受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的氛圍。央視精心準備的自覺能替中共教化民眾,同時替民眾感謝中共的政宣大餐恐怕將付之闕如。

 

眾多網絡媒體在進行網絡直播。(圖片取自新華網)

 

斗轉星移,用歌舞昇平掩飾政弊的柔性政宣方式也已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2016年以來直接響應時政的紅色文化陣地。

 

從歌功頌德到政治說教

 

聚集了文藝界名流的春晚,既是鬧轟轟的娛樂秀,也是有著政治指標意義的宣傳陣地。以2016年猴年春晚為分界,春晚從節目台詞到主持人串詞,多處直接套用時下黨政語彙,強行點題,春晚儼然成為有著節目表演的兩會。

 

原本應當具有趣味性與藝術性的晚會完全黨化,直截了當、不加遮掩地高舉、緊跟政治形勢。

 

例如,在2016年,主持人開宗明義,在當年春晚伊始就亮出「四個全面」的中心思想,並在四個小時中分拆解說,在小品結束後還不忘總結、點題,唯恐觀眾注意不到。鋪天蓋地的主旋律貫穿晚會始終,這讓原本就不太親近春晚的民眾更加疏離。

 

央視春晚用政治化的詞句將民眾推開,卻還言之鑿鑿代表最廣大的群眾與先進文化,這種南轅北轍的矛盾言行更為晚會增添了幾分荒誕色彩。

 

在對公眾事件的批評被壓制的中國,接觸範圍廣、評論門檻低的春晚成為眾人品評公共事件的契機與對象。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又為公眾掃清了技術上的障礙,於是,「四不像」的春晚開始成為眾矢之地。

 

在春晚成為一種毫無想像力的「樣板戲」的2016年,在「兩微一端」與門戶網站刮起了一邊倒的輿論風暴。而面對如潮的惡評,總導演呂逸濤依舊強硬,揚言春晚可以打100分,「文化自信」可見一斑。

 

嚴防公論唯箝口

 

受到2016年春晚負評如潮的影響,2017年宣傳審查機構「以史為鑑」,加大互聯網上對春晚負面言論的審查力度。 2017雞年春節,有關部門如臨大敵,微博、微信、門戶網站下關於春晚的負面評論「秒刪」;中國知名影評網站豆瓣網上「2017央視春晚」無法打分,評論功能也遭關閉,後乾脆「2017央視春晚」的詞條也關閉。

 

強中自有強中手,中國知名問答網站上,搜索結果直接屏蔽了「春晚」一詞,各媒體也接到上級主管部門通知,禁止擅自報導、評論春晚。

 

當然,即便真理部如何禁言,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上的言論仍存在「時間差」,分秒之間,閱覽人數也已成千上萬。於是,2018年,春晚未播,屏蔽先行。諸如「吐嘈春晚」、「春晚爛」的關鍵詞已無法搜索,網民的年度春晚吐槽運動還未開始就已結束。

 

6歲女孩挑戰高難度搖滾音樂。(圖片取自新華網)

 

笙簫許奏千秋歲,嚴禁刁民說癩瘡。諱疾忌醫改變不了人心向背,輿論場的上的撕裂與分化現像只會因為防民之口更加嚴重,官方說官方的,民間看民間的,互不理睬,由此形成官民兩套話語體系。

 

公器私用與春晚預審

 

春晚的主辦單位央視是全體國民的公共事業單位,國家撥款製作播出的節目, 來自納稅人的稅款;商家支付的廣告費,來自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用社會公器實現執政黨一時之需是典型的公器私用與「黨天下」的思維。

 

類似於影視作品的送審,進入春晚的節目也要接受反复的政治審核。春晚總導演在競標的標書裡就會寫明自己的春晚主題,同時會配合具體的方案,央視台領導會對方案進行補充與修改。負責審核的人員在春晚的節目面前持有「生殺大權」,在領導審查時,總導演也只有聽的權力與改的權力。

 

一些符合官方的宣傳政治理念的節目也因此能夠過審並被安排成重頭戲。正如央視前台長楊偉光2013年接受《中國周刊》採訪時坦言,「春晚是一場講政治的文藝盛宴」。

 

因為被視作重大政治任務,春晚也演化出了一套延續至今的審核與彩排流程。 1989年,春晚審查的規格上升到由政治局委員出面。 1992年,審查流程複雜到節目要通過五審才能上春晚,被稱為「過五關」。

 

每年重要春晚節目。都由「央視」統籌負責向全國播放,國家撥款製作播出節目, 都來自納稅人的稅款,但卻儼然成了「黨天下」公器私用的工具。(圖片取自中新網)

 

「中央電視台的審查制度永遠是這樣,觀眾都笑翻了,就審核的人員的臉是青的」,趙本山2012年接受《論道》節目採訪的視頻中如此批評道。

 

公器私用、好大喜功、對上負責、私相授受,從節目內容到籌備策略,春晚也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外化與縮影。當然,任憑千夫所指,我自巋然不動,歲歲年年人不同,春晚依舊笑春風。

 

(資料來源:人民網)

 

※作者為中國大三學生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春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