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跳出個人Facebook的視野

主筆室 2016年09月06日 07:00:00
紐時提醒:「對雙方不同之處(政治立場)報以同理心是民主的本質,因此,Facebook的演算法愈是支持我們(自己)的觀點,民主的境況就愈是糟糕。」(美聯社)

紐時提醒:「對雙方不同之處(政治立場)報以同理心是民主的本質,因此,Facebook的演算法愈是支持我們(自己)的觀點,民主的境況就愈是糟糕。」(美聯社)

9月1日,美國民營「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測試時突然發生爆炸。外界關注的焦點在於,這具火箭同時運載的Facebook公司首顆衛星,亦在本起意外中毀於一旦。Facebook創辦人祖柏克躊躇滿志,本打算利用這顆衛星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中東及歐洲提供免費寬頻網路,結果計畫受到重挫。

 

不過,身為全球用戶量增長最快的社群網路,Facebook仍持續發揮它的影響力。台灣尤其是Facebook滲透率最高的亞太市場,2300萬人口中,已有超過75%的的人為其使用戶,使用年齡幾乎橫跨老中青三代。於是,這就出現了一個愈來愈讓人擔憂的問題,依照Facebook的演算法,在我們對它日益依賴、愈加沾黏的同時,個人的思維和視野,究竟是因此更加開展,還是反而更形限縮?

 

在Facebook衛星爆炸事件之前,紐約時報有篇報導,即點出了這個問題。報導分析,Facebook過去以來,不斷透過精準的計算,經由電腦觀察一個人在網站上的一舉一動,從而掌握這個人平常喜歡閱讀的文章形式,然後「投其所好」,主動為他量身打造主頁內容,並期待藉由他的閱讀和分享,維持此社群網站的動能。

 

漸漸地,我們不難發現,儘管個人Facebook上的朋友數日益增加,但這些原本來自各方,本以為應該存在些許異質性的朋友,卻漸漸同化成單一的論點、興趣和生活型態,乃至愈趨一致的價值觀,尤其彼此的政治話語,最終還出現一種高度雷同的傾向。雖然這多少吻合了「物以類聚」的道理,但當Facebook已不再純粹是人際交流或幫忙協尋小學同學的社交平台,而是做為更直接的政治觀點推銷手段,一切就不得不讓人謹慎為之了。

 

就像紐約時報分析所指,Facebook將你喜歡的內容主動呈現在你眼前,看似是一種貼心的服務,可如此一來,它恐怕也一併幫你決定了個人的世界觀,並阻卻你接觸和自己不一樣觀點的機會。危機便是在於:「對雙方不同之處(政治立場)報以同理心是民主的本質,因此,Facebook的演算法愈是支持我們(自己)的觀點,民主的境況就愈是糟糕。」紐時看到的是這回美國大選中,希拉蕊陣營和川普陣營之間的相互不理解和彼此藐視,同樣的窘況,不也正是當下台灣藍綠粉絲團的寫照。

 

在Facebook出現之前,更具傳播效果,更為左右選民意識的電視台,早已先一步自我區隔出二元的政治立場。尤以談話性節目,在同一頻道內所呈現出的單一台詞,較之Facebook的區隔性,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通常只能在其中得到一系列同質性的意見,它的功能,純然只是提供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去選擇自己依慰、停泊的港灣。

 

在社會日益複雜多變之際,我們需要的應當是更有意義的對話和思辨,如今大家反而只習於在同一類聲音中尋找力量。也正因為如此,纏繞在政治議題上,我們往往不小心就太過放大自己,同樣的也太過放大敵人。

 

社群媒體或許造就了一種新的政治競爭模式,倒也步上了電視台的後塵(廣播、報紙皆是),正往一條難以回頭的方向前去,且更為個人化地將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拒於門外,大家都愈來愈懶得去聽另一類人的觀點和意見,但這也是因為經由高度區隔化後,可見的觀點不乏淪於偏執之故。於是,彼此自然都視對方為冥頑不靈的一群,分岔之路眼看只會繼續擴大,其結果,對民主恐怕已有極度不良的影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Facebook 同溫層 民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