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識也會出包 「德國刑事判決有1/4可能是誤判」

盧禮賓 2016年09月19日 17:33:00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8月底所舉辦的年度論壇,以此新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發表警惕「冤案為何發生」,並邀請美國完善小組主任檢察官Inger Chandler來台交流。(畫面合成/圖片摘自冤獄平反協會)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8月底所舉辦的年度論壇,以此新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發表警惕「冤案為何發生」,並邀請美國完善小組主任檢察官Inger Chandler來台交流。(畫面合成/圖片摘自冤獄平反協會)

「有些人一覺醒來,世界就不一樣了。他們莫名成為嫌犯,卻走不出司法迷宮...…。」《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一書作者,引述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位資深法官推算,德國刑事判決可能有1/4是誤判。台灣冤獄平反協會8月底的年度論壇,以此新書發表警惕「冤案為何發生」,值得台灣參考。

 

「2016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年度論壇─無辜者運動的新視野:以合作取代對抗」,8月底在台灣大學舉行,今年邀請美國德州休士頓定罪完善小組主任檢察官Inger Chandler來台交流,主題演講「定罪完善小組:矯正司法系統錯誤」、「瑕疵鑑識科學如何導致司法誤判」,審、檢、辯、學等,齊聚研討冤案救濟等相關議題。協會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美已有24處成立定罪完善小組,據統計,2015年全美149件平反案件中,有58件是由定罪完善小組發動救濟。2003年至2015年,透過定罪完善小組平反的有151件。

 

台灣近年來,也由檢察官為重大刑事案件的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近者有被控殺害女友判刑13年而入獄的呂介閔,2014年11月從獄中寫信給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顏大和,表示他沒有殺人,請求提起非常上訴或再審,獲重啟調查,依他要求重驗證據,經高檢署採集他的唾液,與留在死者乳房上的凶手唾液,藉更進步的科技進行DNA比對,發現不相符,2015年法院改判呂無罪確定。

 

被控殺害女友判刑13年而入獄的呂介閔,經由非常上訴,法院在2015年改判他無罪確定。(翻攝自YouTube)

 

另鄭性澤被控殺警案判決死刑定讞,台中高分檢今年3月以發現新事證聲請再審,5月間經台中高分院裁准再審,並釋放鄭,成為我國第五名死刑定讞後經再審裁定重啟審判的喊冤死囚。協會指出,檢辯雙方在冤錯案救援的角色應採合作而非對抗,呂介閔與鄭性澤等重大刑案再審,展現檢察官救濟無辜,實現正義的形象。

 

近年來,美國無辜者運動有由檢察官發動冤案調查,建置完善定罪小組的新潮流,創下驚人平冤成果。論壇中發表「衛城出版」出版的新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該書作者湯瑪斯.達恩史戴特(Thomas Darnstadt)是德國《明鏡週刊》資深記者,擁有法學博士學位。

 

每4個刑事案件中 就有1件是誤判

 

「司法是不會出錯的,幾乎不會,假使真的出錯了,上級各審法院也會注意的。」作者指出,事實上,已確知的司法誤判案件並不會出現在官方統計數字,人們通常只會拿為數極少的再審案件數字為例,證明誤判的情形微乎其微。但事實上,被司法錯誤或疏忽毀掉的人生,數字究竟有多高?作者引述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位資深法官「給司法下了一個毀滅性的判決」,根據這位法官估計「每4個刑事判決中就有1件是誤判」。

 

作者訪問一位刑庭法官談真相調查方法,這位法官表示沒有誤判過什麼案子。他認為司法冤案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有多個專業單位審視、辯證犯罪嫌疑,從訓練有素的警方偵查,檢察官指揮,加上法官考量是否准予起訴以及審判,有4道篩檢程序。

 

司法的風險 是對鑑定結果深信不移

 

不過,這位法官坦承冤案還是可能發生,原因例如司法在程序中太過依賴專家鑑定,刑事警察對鑑定的正確性毫不懷疑,檢察官、法官也是如此,但萬一鑑定是錯的,錯誤的鑑定結果,就會導致誤判。「這確實是司法的風險」。

 

德國是法治先進國家,即使在這樣的國家,司法誤判的冤案仍持續發生。書中舉出近幾年發生誤判的不同刑案,令人匪夷所思的偵審過程,以及關鍵錯誤,仔細檢視冤案發生的原因,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