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中國政權腳步起舞的「強台八大策略」

史墨行 2018年03月19日 00:02:00
如果強台八大策略真的這麼好,這麼有益國計民生,蔡政府為什麼等到中國主動出擊之後,才被動加碼跟進?(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如果強台八大策略真的這麼好,這麼有益國計民生,蔡政府為什麼等到中國主動出擊之後,才被動加碼跟進?(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中國惠台 31 條出台之後,我有朋友說他沒一條適用,戲稱自己是「連共匪都放棄的低端人口」。等到行政院推出強台八大策略之後,他只能嘆息自己是兩岸共識了。
 

不管是惠台還是強台,兩岸各自推出的政策針對的都是流動性高的專技人力。先不管其實質成效如何,單就形式內容來看,其目的族群都是一致的。但這種一致,並不是各自獨立評估思考之後的不謀而合,而是台灣政府亦步亦趨,跟著中國政權的腳步起舞,被動回應的結果
 

如果強台八大策略真的這麼好,這麼有益國計民生,蔡政府為什麼不早點提出?等到中國主動出擊之後,才被動加碼跟進,這種競標喊價式施政,不是很丟臉嗎?被挖角了才加薪,能留住人嗎?就算有人真的覺得在這種「兩邊爭搶」的競爭中拿到好處,功勞也是算在率先發動的中國那邊吧?同時,沒有被照顧到的那群人,是否會暗自抱怨受到忽視?這種抱怨又會朝向中國還是台灣政府呢?
 

稍有「企業經營」「人力資源」經驗的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吧?帶人首在帶心,對手都比你更重視人才的時候,你要如何留住人才?過去一年多台灣爭議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勞基法一例一休,在這段修法過程中,人民感受到的政府態度是什麼呢?修法的過程和結果,有考量到「吸引人才回流」嗎?難道「惠台 31 條」沒有針對勞基法一例一休所造成的影響的「特殊考量」嗎?

 

期待一個「不依附於中國的繁榮」
 

318 至今剛好四年,從服貿即將上路、政治上一面倒傾向中國的情勢,一夕之間扭轉成以台灣本土庶民利益為思考主軸的社會氛圍,最後乘勢在 2014/16 兩次選舉中徹底驅趕了過度傾中的國民黨政權,迎來以本土進步為號召的民進黨。台灣社會試圖建立主體性的內在期望是肯定的,期待一個「不依附於中國的繁榮」的態度也是肯定的。
 

民進黨執政這兩年來,謹慎小心,施政企圖僅止於「維持現狀」。在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蔡英文維繫社會穩定、不輕易大幅變革的施政主軸。讚許者稱之為穩健,但嚴酷的情勢是:我們不動,別人會走。如果我們因為怕犯錯而不敢邁開大步前進,那麼當別人幸運地沒有因為跳躍而摔跤時,我們就落後了。
 

等待別人犯錯並不是絕對錯誤的策略,但這世上沒有萬全的策略,如果別人沒有犯錯,那我們就等於白費了等待的時光。台灣這兩年來不是沒有改革或者進步,但在兩岸關係這一塊,的確落後於中國,成為被動的一方。
 

台灣在兩岸事務上的被動與落後,起始於恰好一年之前 3/19 的李明哲逮捕事件。這個事件的直接原因,一般推測是稍早 3/10 的周泓旭共諜案。中方在周被捕後,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籌劃和對象挑選,在具有時間意義的 3/19 逮捕了前往澳門準備進入中國進行社會基層工作的李明哲。和周被指控替中國政府進行間諜工作不同的是,李並沒有被指控替台灣政府收買中國公民,而是以觸犯「煽動顛覆政權」的罪名起訴。

 

沒有做出相對應的反擊
 

相較於台灣政府以「外患」的間諜罪起訴周,中國政府是以「內亂」的態度將李劃歸為中國人來處理。李案的種種一切,都是對應於周案,都是中國對周案的表態和立場聲明。而一年來台灣政府的應對措施,不僅在營救實務上「維持現狀」,也對中國將台灣國民「本國化」的政治問題束手無策,沒有做出相對應的反擊。
 

同樣的,惠台 31 條相較於服貿,也是從「國際貿易」轉換為「國民待遇」的國際事件國內化。當然中國不可能承認服貿是國際貿易,但事實上服貿就是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貿易條約,是國際事務。

 

但惠台 31 條則是跳過了國家界限,將台灣國民直接納入中國內政體系之內的「國內化」行動。這個行動的影響,不僅只是台灣專技人才可能流失的問題,而是台灣國民隱隱將自己視為中國國民的認同性的問題。是中國將統戰目標從國民黨這個政治代理人轉向到個別台灣人本身,催化台灣人主動思考並且認同「我是中國人」的問題。不僅只是從政治統戰轉換到經濟統戰,也是從間接統戰轉換到直接統戰。
 

面對這個經濟和政治雙重的挑戰,台灣政府的應對如果只有「強台八大策略」這個被動臨時的趕鴨子上架方案,那麼不僅是在吸引人才的實質效果上輸了,更是在兩岸互動的戰略層級上大大地輸了。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