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議會有反中本土派?外媒你太年輕了

盧斯達 2016年09月07日 10:11:00
選舉結束後,不少外國傳媒十分籠統地將六名新議員歸納為「本土派」,並視之為「本土派」的崛起,這恐怕是一種誤導。(路透社)

選舉結束後,不少外國傳媒十分籠統地將六名新議員歸納為「本土派」,並視之為「本土派」的崛起,這恐怕是一種誤導。(路透社)

以往,中外傳媒會將本地政治形勢二分成兩個陣營:分別是親中國的「建制派」,以及提倡香港要有更多民主權利的「泛民主派」。2016年立法會選舉出爐之後,不少傳媒均以「非建制派」取代「泛民主派」這個名詞,的確,「泛民主派」已無法形容「親中派」之外的這群議員。

 

2014年,中國發表決議,清楚說明,不容許香港搞真民主;以往的泛民主派,其實也是愛國者,在英殖時期乃至主權歸中之後,一直與中國官方親密。但新形勢下,「中港團結爭取民主」的綱領,已經被視為過時;新人參選,舉起的不是前途自決,就是民族主義想像—將香港視為一個已經自我證明的民族,因此民族有自決權利……但這肯定都不是主動對抗「中國」,而是防衛性的反應。

 

選舉結束後,不少外國傳媒一知半解、十分籠統地將六名新議員歸納為「本土派」,並視之為「本土派」的崛起;一些傳媒更掛上「反中」(anti-china)桂冠。這六名新議員包括「香港眾志」羅冠聰、「青年新政」的遊蕙禎、、梁頌恆、無政黨的朱凱迪、劉小麗,以及熱血公民的鄭松泰。事實上,這六個議員的政治主張、背景,均有極大分別,將其歸類為一個版塊,是非常的誤導和粗梳。

 

在雨傘革命後興起的「本土派」,早有一定程度的反中傾向;佔領運動的餘勢,發展成多區示威反對中國人來港走私的「光復行動」;之後本土派組織的港獨傾向越見加強,2016年,以「主張香港獨立」為綱領的「香港民族黨」成立。這些組織原來打算派員參選,但中國馬上反應,稱他們違反香港《基本法》裡宣稱「香港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政治天條,剝奪其參選資格。

 

勝選的「本土派」沒興趣「反中」

 

勝選者中被稱為「本土派」的,實際上都沒有興趣「反中」,亦不能主張港獨,因為與權力和資金來源相抵觸—宣誓就任香港立法會議員,必須擁護《基本法》和香港特區政體,即所謂現體制。可以進入立法會的「本土派」,向「反中」或者「港獨」靠攏的空間,本來就很少。更不要說,大部份以「自決」之名進入立法會的議員,其實都知道港獨是政治紅線;不能搞港獨,是政治現實,不如主張和中國人一起搞民主自決,最安全。

 

實際上,不少被歸類為「本土派」甚至「反中派」的人,都是不反中,甚至戀中,主張要爭取中國人的支持,一起爭取民主之類。

 

反中殖主張,是雨傘革命之後的「光復行動」乃至旺角騷亂的主題,但立法會的結果,在各種政府造票舞弊以及選舉主任剝奪資格的打擊下,「反中殖」這個本土派的基本精神,並沒有進入議會;即使個別議員心懷此志,但在議會的限制下,如果要保住議席,恐怕都只能訴諸更溫和以及顧全中國面子的「民主自決」,甚或更不樂觀的,放棄「自決」,回到「民主解決一切」的老路。

 

即是說,即使非建制派議席比起建制派多一席,但其實「本土派」反抗中國殖民、獨立自主的核心,並沒能進入議會,而議會亦早已準備,不會容許議會舞台給予任何空間。

 

沒人會放棄中國百萬移民選票

 

最年輕的勝選議員羅冠聰年僅23,是前任學聯秘書長;學聯在英殖時期作為反抗者,與中國政權十分密切。即使是六四事件之後,學聯仍然關心中國的民主人權狀況。羅冠聰 和他的政黨「香港眾志」,主張香港人有權自決前途,但並不著眼在處理「誰是香港人」的問題,中國殖民更不在其視野之中;他本人亦在公開論壇講過,不認為大量的中國移民,是中國殖民香港的機制。

 

同樣主張「前途自決」的朱凱迪和劉小麗,對中國移民和中國人的態度似乎也是類似—視之為可以爭取的對像。九七年主權移交之後,超過一百萬中國移民落戶香港。參加選舉政治的人,沒人會放棄這些選票。

 

由於投票率高,而直選議席之中,以往泛民主派一些大黨有《蘋果日報》的配票呼籲幫助,表現良好,加上六個被視為「本土派」的新人進入,令一般香港人感覺頗為滿意。

 

但事實上,以往泛民主派vs親中派的格局完全沒有改變,縱然兩個陣營互有舊人落馬、新人上場,但始終沒有動搖兩大版塊,而議會中的「本土派」不是本來無心,就是沒有空間靠攏 「反殖」,乃至主張獨立—畢竟會被取消議員資格。

 

舊勢力仍牢牢控制議會

 

這是中國和美國精心操作,兩台選舉機器配票的結果,即使本土派選民加起來並不少,但他們無法取得太多議席。

 

中國很明白甚麼是本土派的核心威脅,所以有些人的資格一定要取消。中國是明白人,反而多數香港人不明白,自作了「大批本土派進入議會」的多情。不過對於依賴「維穩系統」申領經費的某些親中派來說,一定大書特書,將他們描繪為洪水猛獸,極大威脅,以向中國申請更多維穩費「平亂」。

 

香港當然有緩緩移動,理念和論述是改變了,但港府、中國和美國的互動之下,令各種舊勢力可以借屍還魂,克制新勢力。最後在論述完全改變的情況下,議會勢力改變並沒有太大反映。

 

基本上,這是一次舊勢力的演示式勝利—牢牢控制著議會的人,仍然握得牢牢的,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作者為香港青年評論者、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港獨 本土派 反中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