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永遠被死當的學分

張宇韶 2018年03月21日 00:00:00
國民黨重視倫理與名正言順的規章典則,因此將競爭視為秩序解體與破壞團結的來源。(攝影:葉信菉)

國民黨重視倫理與名正言順的規章典則,因此將競爭視為秩序解體與破壞團結的來源。(攝影:葉信菉)

「經濟學教人做聰明的選擇,社會學叫人不要有太多選擇」,這句名言不僅為這兩個基礎學科做出了區別,同時也點明了民進黨與國民黨在政治文化上的本質差異,在兩黨的初選機制的比較下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經濟學認為在資源有限而慾望無窮的困境下,理性人必須在趨利避害與審時度勢之間做出選擇,雖然存在機會成本的代價,但是在選擇過程中若要達成利益最大化,則要善用議價交易的功能。這也構成「理性選擇」與「賽局理論」的理論假設。因此「經濟學邏輯」或是「工具理性」可充分解釋民進黨的政黨屬性與內部派系互動的遊戲規則。這在民進黨剛舉行完的黨內初選中表露無遺。

 

民進黨篤信適者生存與優勝劣敗的道理,唯有「提出最有戰鬥力的候選人」,才能維繫自身在選戰市場「選票最大化」的效應;再加上派系競爭與權力平衡的政治生態,使得人才甄拔與世代交替始終維持良性循環的狀態。在此前提下,民進黨的初選情境絕對就是羅馬競技場的翻版,不論是政策辯論或是民調形式一律採取大選的規格。

 

有趣的是,即便初選時自家人似乎砍得刀刀見骨,但是基於雨露均沾利益分配原則,過程的議價與事後妥協實有所聞,但人選出線後隨即營造團結氛圍,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整合並啟動戰鬥模式,這就是民進黨版的「團結」。這個現象在高雄初選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從選前參選人的相互批評、劉世芳的退選以及陳其邁出線後其他人的表態支持就可得到解釋。

 

相對來說,國民黨則是社會學邏輯的信仰者。社會學的假設是建立在秩序與合法性的前提中,由於恐懼變革所造成的社會移平與秩序瓦解的混亂,集體意志與社會化往往是維繫制度運作的條件,這不僅構成了保守主義的根源,同時也是有限理性的立論基礎。因此「社會學邏輯」與「結構制約」遂成為國民黨的政治文化,黨內論資排輩的層級鮮明,競爭與個人能動性刻意被壓抑,這些假設也可以在國民黨初選中找到答案。

 

國民黨重視倫理與名正言順的規章典則,因此將競爭視為秩序解體與破壞團結的來源,為了尊重大老角色、顧及前輩面子、考驗後進者的態度所以在初選過程中更重視協調的功能,深怕初選一旦弄假成真將會破壞黨內團結,同時不利選後的整合。

 

在此背景下,國民黨初選未曾考慮舉行政策辯論,在高層眼中,舉辦交互詰問以及媒體提問的辯論「將會破壞黨內團結與和諧」取而代之則是乏人問津欠缺媒體關注的「政見發表會」。這種心態可從新竹市初選所舉行的政見發表會的形式看出端倪:候選人個別錄影並後製後播出,在外界看來這豈是同溫層取暖而已,對於市民說猶如兒戲。此外,面對參選台北市目前參選爆炸現象,黨部主委已經聲明「不辦辯論以免破壞團結」,鴕鳥保守心態不言而喻。

 

深入觀察,當國民黨執政且手握行政或黨產資源時,這種「形式上的團結」尚能運作,因為可對忤逆/順從者,個別祭出黨紀處分或摸頭犒賞。倘若陷入在野逆境時,反成為國民黨改革的最大阻礙。黨中央無力展現權威進行協調,宮廷鬥爭的爛梗不時上演,急需完成的世代交替與政治甄拔不斷延遲,最後陷入「候選人難產」、「候選人不堪一戰」與「初選嫌隙最後難以整合」的惡性循環中。

 

這可從先前黨主席選舉變相成為政爭延長賽、吳敦義假托「全民調」機制然後人間蒸發、吳志揚拒戰且不辭不分區立委、蔣萬安宣布不參選、江啟臣以些微差距敗給盧秀燕、基隆與新北市民調爭議等一系列事件中歸納出結論。

 

如果連場有意義的政策辯論都不敢舉行,還談什麼耳目一新或是和民進黨候選人一較高低?競爭,實在是國民黨死當的學分!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