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緯:台灣若只畏懼招惹北京會引來報復 將錯失良機

韋行之 2018年03月22日 07:00:00

蔡英文對北京的溫良恭儉讓並未得到習近平善意回應,但華府卻是給予支持。(2016年12月川蔡通話/總統府提供)

近期美中台三邊國內政治各自出現新的變化,致使美中台三角關係也面臨新的形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完成取消任期制的重要鞏固權力工程,更透過人事佈局,全面掌控中國黨政軍系統,終結集體領導與,用「習王(歧山)體制」弱化「習李(克強)體制」。未來無論是內部政策的推動或是對外關係的拓展,都是帶著習近平強人的色彩與行動。

 

但此舉也為國際社會製造警訊,加深全球對於北京趁川普政府較不重視全球秩序、試圖取而代之的憂慮。對台灣,鞏固政權後的習近平看不出有任何務實的政策調整,反而加重對台軍事干擾與以民逼政手段,舉凡軍機繞台、M503航線事件、以及所謂的惠台31項措施,皆是更強硬的兩手策略。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年餘,積極實踐競選承諾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他率直決定要與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成功順水推舟讓朝鮮半島情勢獲得和緩,或至少不讓北朝鮮議題成為他維持政權穩定與連任選舉的麻煩。

 

川普近期又宣佈對進口鋼鋁製品加徵25%關稅,對進口鋁製品課稅10%,目標直指北京,台灣也連帶受到波及。這對些舉動明顯係為拉抬年底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共和黨的選情,至於動輒炒白宮與內閣閣員飯碗,對習慣說You are fired的川普而言,根本是家常便飯之事。幾個月前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都箭指中國,顯見美中關係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應轉為主動積極攻勢

 

台灣總統蔡英文任期近兩年,同樣面臨年底地方選舉的期中政權保衛戰。去年一整年,歷經年金、前瞻基礎建設、再到「一例一休」等重大改革,讓蔡英文兩年前勝選的光環受到斲傷。但在野的國民黨欲振乏力,蔡英文對北京又始終維持不挑釁的守勢,頗獲國際肯定,整體經濟情勢看好,美國國會近期又通過解除台美高層互動的《台灣旅行法》,川普更直接簽署。

 

即使掉了聖多美普林西比和巴拿馬兩個邦交國,民進黨政府的外交政績並非全無亮點。農曆年後,蔡英文改組國安團隊首長,從外交部長吳釗燮、國防部長嚴德發、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等人事任命看來,蔡政府未來在兩岸、對外與安全戰略上,將一改過去被動防守的態勢,轉為主動積極攻勢。

 

台灣固然必須在美中兩強之間維持平衡的天秤,但美中台三角關係乃動態的過程。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中國尚在崛起,外交政策採取「韜光養晦」,不致對美國造成挑戰。再加上2001年九一一恐佈攻擊事件後,當時的小布希政府發動全球反恐行動,急欲尋求北京支持。台灣的陳水扁政府在美中關係「趨和」的環境下,因為過度操作國內政治,被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

 

事過境遷,如今習近平時代的中國不再低調守勢,轉而與美國競逐全球領導。川普上任初期為求北京協助克制平壤,延後美中貿易戰的啟動。但眼見現今的平壤主動求和,白宮的「親中派」勢力也淡出,加上選舉逼近,川普不需要再對中國待之以禮,美中關係「趨戰」是現況,此戰並非竟指戰爭,多是觸及經貿議題,但殺傷力不亞於戰爭,更何況華府與北京在南海領土主權紛爭從未停歇,川普去年訪問亞洲揭櫫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也有意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

 

中國才是「麻煩製造者」

 

美中關係是好或壞,對台灣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關鍵在如何精確地掌握箇中的「氛圍」。當川普對習近平祭出鐵手腕,甚至打「台灣牌」,過去的實踐顯示,北京多拿台灣出氣。但如果美中關係和睦,台灣又會擔心,性喜交易的川普會不會出賣台灣?

 

但事實是,蔡英文對北京的溫良恭儉讓並未得到習近平的善意回應,但華府卻是給予高度支持。「麻煩製造者」這頂大帽子已經換人做做看,中國現在才是「麻煩製造者」,而且是全球的「麻煩製造者」、「權力滲透者」和「恐懼製造者」,深化了最近國際輿論對於中國「銳實力」的警惕。

 

如果這股全球對中國「銳實力」的警訊與氛圍與日俱增,而台灣仍不加以善用,來進一步凸顯台灣戰略角色的重要,可能只會讓北京操作台灣是其一部份的計謀輕易得逞。

 

台灣的戰略,既無須過度在意是否挑釁中國,因為只要任何國家想要改善與台灣關係,都會被北京視為挑戰。川普簽署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的《台灣旅行法》就是一例。

 

台灣若只是畏懼招惹北京,引來報復,就在外交與國防上採取被動守勢,只會失去利機。反之,若是台灣能夠搭著這股「友台」與「防中」的國際氛圍,發揮自己在民主、人權、科技、人道等「軟實力」與「巧實力」上的優勢,才是讓台灣能夠立足國際的有效外交戰略。

 

掌握時機深化台美關係

 

例如,蔡政府應該善用此一時機,強化美國主流傳媒與意見領袖對於深化台美關係的共識,以《台灣旅行法》作為起點,呼籲川普政府建立定期性與制度性的台美高層對話與互動機制。特別有關兩國政府高層官員互訪部份,可解除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負責亞太事務官員訪台的不成文禁令,包括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與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部長層級官員應該能夠訪問台灣。近日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卿黃之翰訪台,即可視為在「台旅法」通過後,兩國關係提升的見證。

 

又如若是近期台灣民選總統與副總統訪問華府的時機仍嫌敏感,至少未來的年年度台美國防工業會議可於華府舉行,台灣國防部長可親臨致詞,如此將可讓台美在更多國安外交事務上溝通無礙。

 

有鑒於美中關係發展也影響台美關係,包括最近川普宣佈對輸美鋼鋁製品加重課稅一事,也衝擊台灣鋼鐵業者。本週負責貿易談判的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國貿局長楊珍妮也都在華府與美方進行協商。首目標是說服川普政府能夠讓台灣相關企業獲得豁免,或至少降低課稅額度,這某種程度上也是讓台美經貿高層對話的加強。未來應該朝雙向、對等、定期的模式邁進,為未來台美簽訂雙邊投資協議或是自由貿易協訂先行準備。

【延伸閱讀】

●國際經緯:善用「台灣旅行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