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傳真:《水底情深》在中國的尷尬處境

Len 2018年03月31日 00:00:00
不能忠於自己的感覺而活,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大學生們的苦悶心聲,亦是今天大部分中國人生存的主題。(湯森路透)

不能忠於自己的感覺而活,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大學生們的苦悶心聲,亦是今天大部分中國人生存的主題。(湯森路透)

雖生長在海濱城市,小時候懼怕游泳,特別是潛入水下時,岸上大人的談笑聲戛然而止,被一種如死亡般的寂靜圍繞著,緊張,孤獨。現時大了,一到夏天便發狂似地愛上游泳,即使中國大陸城市的游泳池服務不怎樣,價錢偏貴,皆因在水裡舞動那一點自在與自由,以及水底可暫忘現實的一刻美妙。

 

水底情深》故事背景設定在1962年,美蘇爭霸白熱化階段,開戰的陰影籠罩住每個人的內心;同是美國現代工業文明走火入魔最甚之時,馬丁路德金還未發表他那篇著名演說,Herbert Marcuse《One-Dimensional Man》(單向度的人)尚未出版,第二波女權運動正待醞釀,火紅年代開始前的沉鬱,全在戲裡暗綠色壓抑的實驗室空間,廣告宣傳一定要有的Future概念,成功人士愛讀的《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表露無遺。

 

不可置否,戲中反面人物的確臉譜化了些許,這也是許多人詬病此戲的一大原因。但若看回今天中國大陸的現實,一套霸道橫行的主流價值觀,陽性世界的自大與權威,不正是戲中大壞角Strickland上校所代表著的嗎?不知為什麼,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歷史背景,總讓筆者發生一些聯想。最近網上對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標榜政治正確口誅筆伐之聲不絕,但筆者倒想談談追尋愛與自由,在中國大陸是一個什麼樣的處境。

 

筆者想從身邊一位朋友講起。一個中國大陸八零後,生長於沿海一座三線城市,家境貧窮,父母皆是九十年代末被下崗的國企工人,以致一提起朱鎔基就咬牙切齒。他從小思維就很活躍,常質問大人吃貓吃狗(還是自家養的)不覺得變態噁心嗎。

 

被說服走上「正路」

 

待到中學人生價值觀形成時期,他愛上了閱讀,尤其歷史人文類的書籍,他說他永遠不能忘記那年夏天暑假,親戚帶他到香港旅遊時看到支聯會的散發單張,那刻他仿佛覺得自己真正長大了。「為什麼國家軍隊是屬於政黨的?這不是很危險嗎。」那時筆者每次和他見面都聽到他大講剛從牆外網路上獲知的啟蒙觀點。同時他亦佩服比他大幾歲的韓寒,對中國大陸完全扼殺人靈魂的教育制度憤憤不已,但家境的貧寒和家人過分的期望註定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高考,而且要讀最賺錢的專業。

 

為此,在他上大學之前,他曾於筆者面前痛哭過一次,他不斷念著自己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依然,最想讀考古學,研究一些純知識,不想那麼快就虛偽而現實地做人。而當時他的家人,是不能容忍他的。除了訴諸一大套聽話順從的主流價值,將他的理想斥之為邪路,年輕人想不明白外,還跟他提起一段往事,以講明在此社會上有錢有勢之重要。

 

高一時,青春懵懂的他喜歡上班裡一位女生,兩人亦漸有互動。但有一日那女生說不能和他玩下去了,他後來才知道原來她男朋友是市教育局局長的兒子。於是上大學後,他別無二心,考取了各種可以自我增值的證書,畢業後去到大城市的外企工作,一步步往上爬,一躍成為西方國家幾十年來寄予社會變革帶頭厚望的中國七零後八零後中產之列,一個月的薪水抵得上他父母一年的退休金,無怪乎他父母把當年說服了他走上「正路」的事蹟當作人生一大功勞奔相走告。

 

不能忠於自己的感覺而活

 

現時他從忙碌的生活中難得抽空一次與筆者聊天,也不避諱說起當年的理想,當下對許多事物的真實看法,但是總會強調一句「我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了,只能期待我的下一代,能有一個好的環境,盡情做他想做的事,這也是現在我奮鬥的根本動力。」而近年中國政治形勢的急劇下滑,令他開始了移民的準備。

 

不能忠於自己的感覺而活,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大學生們的苦悶心聲,亦是今天大部分中國人生存的主題。在浮躁功利的社會,很難理解一位善於感知的人,就像《水底情深》戲裡女主角Elisa,時時持存一顆赤子之心,在是非問題上不退縮半步,並對自己誠實,大膽去愛。

 

如水般,流動的,忘形的,溫柔的,透明的,Elisa與水怪的畸戀,面對著整個社會環境所排斥弱勢者,Strickland上校演繹的當年唯武力科技是崇的美國主流價值,在其陽性世界 更多參考:《忘形水》:陽性世界的一條裂縫  作者:Minnie Li  ——引自香港獨立媒體網堅硬外殼上鑿出一道裂縫,象徵陰性的形態無常的水便湧入其中,並從內部衝擊這封閉腐朽的結構,迫使其敞開,面對充滿差異、變化和不可知的真實。

 

《水底情深》戲裡女主角Elisa,時時持存一顆赤子之心,在是非問題上不退縮半步,並對自己誠實,大膽去愛。(《水底情深》劇照/圖片取自Forbes)

 

其實,世界上不會有日夜上演著童話的國度,但亦少有像目前中國一樣日夜上演著反童話的價值廢墟般的鬼國。錢就是信仰,人生的正途:高考,接受幾年全無靈魂甚至反智的大學教育,找份好工作,融入體制(當然還要拼命靠關係),配合所謂國家發展,讓自己及家人過上好的物質生活。

 

沒有選擇,不容他想,若中途掉隊往後可能連做人的資格都被剝奪。筆者怎麼也想不到比水這個隱喻更能嘲諷這個時代的了,試問,僵化的,單向度的,以盛世之名的,如何忘形?

 

這部電影技術上硬傷的確不少,人獸交合又不夠吸引,是以觀眾包括筆者在內觀看都不大會感時落淚。但當細細回味導演天真的用意,彷彿又一次在這未能下水的春季領悟到了潛於水底突然澄空一切,暫忘惡俗世事的美妙。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現居中國

 

【延伸閱讀】

●當「不懂廣州話就返鄉下」對上「講普通話做文明人」

●北京傳真:在中國 蔑視惡俗的美學也是一種抗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