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朗東:正面迎戰反同 是面對歧視與偏見最好做法

溫朗東 2018年04月18日 17:21:00
婚姻平權,不是體制菁英可以徹底落實的,終究必須回歸到公民身上。(攝影:李昆翰)

婚姻平權,不是體制菁英可以徹底落實的,終究必須回歸到公民身上。(攝影:李昆翰)

我認為,應該積極發起不分性別、以婚姻定義、以民法保障的公投。
 

這個想法,是前幾天苗博雅跟我提到的。我思考之後,覺得可行甚至是勢在必行。我的理由(跟苗博雅未必相同)如下:
 

許多支持婚姻平權的朋友,認為同性婚姻是基本人權,不應該用公民投票解決。這個想法,在法理上是說得通的。整個憲法/大法官釋憲制度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司法菁英,來避免少數族群被多數民意侵害的問題。
 

然而,甚麼才是「平等」,甚麼樣算是侵害、歧視,有灰色空間。憲法無法徹底處理這些模糊地帶,更無法處理社會上許多不友善的眼光,甚至是造謠抹黑的說法。
 

反同團體要提的公投,基本上就是要凝聚這些不友善的眼光。目前中選會已經放行了,只要在半年內,反同團體再收集到28萬人的連署,就可以公投綁大選。
 

一旦綁到大選之後,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 1/4 以上,並且同意比反對多,公投就會通過。
 

在這個歷史時刻,不必沉浸在憤怒跟沮喪之中。中選會是由行政院長提名,立法院同意。基本上,就是反映執政黨的意志。

 

民進黨只是打算袖手旁觀
 

民進黨並不是同志的敵人,它只是沒那麼積極友善,打算袖手旁觀罷了。我可以理解這樣的政治選擇。各項議題的推動,終究還是要透過公民由下而上的凝聚推動,才能產生整體的社會影響。
 

反同團體很了解這個道理。他們知道,倡議是個民意凝聚的賽局。他們動用了極大的人力,在黃國昌罷免案,在反同公投連署,以戰養戰,形成對他們有利的社會氣氛。
 

反同公投就算不過,在這個漫長的凝聚過程,會造成更強烈的性別不友善氣氛。更何況,他們並非沒有勝算。2016年大選,信心希望聯盟獲得20萬的選票,只要再拼一些些,就能過28萬的第二階段連署門檻。
 

一旦到了公投綁大選的時候,只要反同公投通過得票門檻,真正平權的婚姻就不可能,性別教育就會從國中小拿掉。
 

你可能會說,有釋字748號保護,不可能會有侵害人權的結果。但是,就像是我前面所說的,什麼是侵害/歧視,是有模糊空間的。大法官釋憲並沒有把專法的可能說死,也就給了反同團體一個反攻的機會。
 

對反同團體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甚麼同志伴侶的法律權益,而是「婚姻」這個他們認為的神聖名份,無論如何不能讓出去。
 

而我認為,這就是一種不平等的差別待遇。

 

法律規定母語是方言 公平嗎
 

你能想像嗎?假設,在台灣有某個母語族群,可以自由的說母語,但是,法律規定說這不是一種「語言」,只是一種「方言」。你會不會覺得不平等?
 

還是會說,反正實際上權益差不多,所以沒有分別?
 

把同志排除在婚姻的定義之外,只是反同策略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高舉婚姻的神聖性,製造出族群優劣的差別意識。他們的潛台詞是:只有我們可以結婚,你們不正常,不要想使用這個神聖的制度。
 

就算反同公投沒過,他們的民意也被凝聚。就算公投通過之後,再進行釋憲攻防,他們也有通過模糊空間的機會。
 

在這個反同團體只贏不輸的局裏,我認為反對他們的主張是不夠的。
 

支持婚姻平權的朋友們,應該支持積極性的發起不分性別、以婚姻定義、以民法保障的公投。
 

阻擋他們的成功,不會帶來平權的進展,不帶有積極推動平權的光榮感。我們要的,是正面迎戰。即使輸了,至少在倡議的過程中,我們沒有逃避說服群眾的責任,我們把倡議的責任扛回自己身上。
 

我知道,同婚是基本人權,基本人權不需要公投。但是,真實社會的運作,不是單靠法理,還是得靠群眾的支持。不仰賴法理,不是要否定人權,而是法理終究要回歸群眾/政治力量去落實。
 

透過積極發起同婚公投,可以把舞台重新拉回婚姻平權的陣營,避免陷入反同團體的泥淖。我們可以追上反同公投的腳步,甚至比他們更快,在年底的大選進行正面對決。
 

如果對決輸了,那就表示整個社會支持婚姻平權的倡議還不夠。但我們還有繼續作戰的機會。唯有積極迎戰,才能擴大支持,才能改變憲法甚至法律都管控不到的,存在人心深處的偏見與歧視。
 

執政黨的承諾,大法官的支持,無法取代掉紮紮實實的全民倡議戰。婚姻平權,不是體制菁英可以徹底落實的,終究必須回歸到公民身上。
 

而我認為,既然反同要宣戰,正面迎戰,是面對歧視與偏見最好的做法。在倡議拉鋸中,沒有人是必勝的。但我始終深信,勝利屬於積極進取、永不言棄的戰士。(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為港裔台灣人/辯論/最愛的城市是高雄/專業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