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中俄和西方三重博弈 誰將勝出

紐約時報 2018年05月09日 00:00:00
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一場新的大博弈,是多個大國之間的衝突,它們都試圖縮減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紐約時報)

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一場新的大博弈,是多個大國之間的衝突,它們都試圖縮減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紐約時報)

如果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新冷戰,這樣的說法不僅低估了事態,而且是一種錯誤的歸類。拋開意識型態不說,共產主義東方與資本主義西方在20世紀的對峙是兩個超級大國試圖牽制對方。今天的全球衝突遠沒有那麼穩定。

 

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一場新的大博弈,是多個大國之間的衝突,它們都試圖縮減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與19世紀英俄之間以爭奪對阿富汗的控制權為高潮的大博弈不同,今天的大博弈是全球性的,更複雜,也危險得多。

 

我們就叫它「三重博弈」吧。因為有三個主要的玩家:俄羅斯、中國和西方,它們在地理、智力和經濟這三方面展開競爭。不同的權力主張在敘利亞、烏克蘭和太平洋這三個地方發生衝突。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重大衝突都是由這些「三」的組合所決定的。

 

從開羅到哥本哈根,各國政府和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開始懷疑——自由民主和戰後國際主義目前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或者未來是否依舊是正確的選擇。對所有這些懷疑者來說,中國和俄羅斯是其他可供選擇的模式和保護力量,為雙邊和多邊結盟提供了新的方案。你不想遵循國際法、歐洲一體化或反腐敗計劃?那就跟我們走!

 

例如,埃及很可能出現另一場大規模起義,屆時什麼會對埃及政府更有吸引力:與歐洲結盟還是與俄羅斯結盟?歐洲總對人權問題神經兮兮,簡直讓人惱火;而俄羅斯已經表明,它對別國的國內壓迫視而不見——哪怕它的盟友對自己的人民使用化學武器。

 

2月,人們在烏克蘭利沃夫慶祝中國農曆新年。北京增加了對烏克蘭的投資,並認為烏克蘭是其通往歐洲的新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MYKOLA TYS/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烏克蘭的「中國年」

 

俄羅斯在軍事上冷酷無情,中國則是在商業上冷酷無情。與西方不同,中國不會因為某個地方的人權和法治問題而拒絕在那裡投資。2017年底,北京加大了在烏克蘭的投資,宣布烏克蘭是中國通往歐洲的新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腐敗橫行的基輔,烏克蘭政府已經欣然宣布2019年是烏克蘭的「中國年」。

 

或者想想巴爾幹半島。如果你是一個巴爾幹國家的總理,你可以無盡地等待歐盟允許你加入它,前提是你必須遵守嚴格的標準,執行它長達八萬頁的法律。或者你也可以轉向中國投資者,他們沒有任何此類小題大做的要求。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塞爾維亞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而在那之前一年,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只在那裡停留了幾個小時。

 

中國的國有企業從那以後便收購了塞爾維亞最大的鋼鐵廠、阿爾巴尼亞的地拉那國際機場和羅馬尼亞的一個主要煤炭發電廠,還租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的一部分。這些都是中國在歐洲展開戰略併購的案例。

 

雖然中國看起來並不像俄羅斯那樣受強烈的反西方情緒驅動,但北京和莫斯科有著共同的戰略目標:在全球範圍內削減西方的影響力。中國為了維護新的盟友而送去資金,俄羅斯則為了削弱舊日盟友而送去政治毒藥,他們是對完美搭檔。

 

正如19世紀的大博弈一樣,克里姆林宮的一點優勢便是它在國外推進專制議程的同時,不需擔心國內的公眾批評。恰恰相反:他們在國外施加的軍事力量破壞了西方政府的穩定,但似乎反而還鞏固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的政權。

 

西方所建的一切總免不了毀滅

 

何況,俄羅斯人還會以他們前任和現任總統的暴行為榮。據勒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2017年的民調結果顯示,有38%的俄羅斯人認為大屠殺的兇手約瑟夫·史達林( Joseph Stalin)是世界歷史上「最傑出人物」,隨後便是得票率34%的普丁。

 

這便是大博弈中的智識維度所在:許多西方國家的決定性特徵——社會自我批評,對俄羅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都十分陌生。正是國家與個人之間、以及不同公眾派別之間公開表達和辯論的緊張關係,在推動著自由社會行進。

 

但如果這種懷疑的力量被某個試圖毀滅真理概念的勢力利用,也被證明可以是一個弱點。作為一種智識力量,俄羅斯於歐洲,正如梅菲斯特於浮士德:「我是那永遠否定的精靈!」在兩者之間的諸多故事中,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這個版本是最出名的,換句話說:西方所建的一切,總免不了毀滅。

 

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的假消息和他們對事實的荒誕扭曲會如此有效。普丁知道,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歐洲人對自己政府的不信任十分深刻,尤其是其中一些人還依賴著經過扭曲的情報來為伊拉克戰爭正名。身在英國的俄羅斯前特工謝爾蓋·斯凱瑞帕爾(Sergei Skripal)和他女兒所中的毒藥,和有恃無恐地對敘利亞的兒童投下的化學武器,既殺了人,也殺死了人們對倫敦、巴黎和柏林民選代表的信任。

 

俄羅斯和中國將獲得類似結果

 

毫無疑問,國際社會有時也會違反自己的標準,在科索沃、伊拉克和敘利亞有過在法律上存疑或完全不合法的行動。俄羅斯和中國的做法卻恰恰相反:他們會用自己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權力來阻撓正義、削弱西方。

 

長遠來看,誰會勝利?現在想知道西方是否願意共同面對挑戰還為時尚早。不過好消息是,俄羅斯和中國可能還會在新一輪的大博弈中失利。這是一場昂貴的博弈,在對全球秩序沒有一個廣闊構想的情況下,隨著在海外消耗的資源和生命沒能帶來國內的和平與進步,這樣的全球奪權往往會很困難。

 

1842年,試圖確立對俄羅斯的絕對優勢的英國軍隊,在興都庫什地區遭遇慘敗,德國詩人西奧多·馮塔納(Theodor Fontane)對此有過著名描述:「13000人開始了征程——只有一人從阿富汗回家。」無論將以何種方式,俄羅斯和中國可能很快就會收穫類似的結果。

 

※作者Jochen Bittner是《時代周報》(Die Zeit)的政治編輯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