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美中貿易衝突的根源:美元與人民幣之爭

紐約時報 2018年05月04日 00:00:00
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通過美元緊密交織在一起。(紐約時報/ZHANG PE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通過美元緊密交織在一起。(紐約時報/ZHANG PE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隨著川普政府考慮以1000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來回應中國500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這之下掩蓋著更為重要的衝突根源:中國希望有一天將人民幣確立為與美元相當的全球儲備貨幣。

 

美元的地位與國際貿易密不可分。由於在貿易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他國家都需要積累美元。即使美國不是交易當事方,大多數國際貿易都是使用美元進行的。

 

美國並不是一直佔據這樣的統治地位。1971年,美國決定不再令美元價值與黃金儲備掛鈎後,美元成為與其他貨幣一樣的貨幣。但在1974年,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支持美元作為石油出口交易的主要媒介。這樣,石油和其他商品以美元定價,因此任何購買石油的國家都必須建立美元儲備來支付——主要是通過出口貨物和服務,獲得以美元支付的款項。

 

一旦被確立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元就因持續的需求而保持強勁,而走強的美元使得美國出口產品對於世界其他地方而言比較昂貴。這樣,美國的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導致貿易逆差。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1960年在國會作證時表示,美元的全球儲備地位取決於美國是否願意處理貿易赤字。這種被稱為「特里芬困境」的聯繫並不總是成立(其他國家也有儲備貨幣和貿易順差),但美國去年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752億美元,這或許是強勢貨幣與貿易赤字相關的最好例子。

 

儘管如此,能夠印刷紙幣並讓全世界把它當作黃金對待,這是有巨大好處的。其他國家需要美元,他們願意支付高價來持有它們。1962年至1966年,法國財政部長瓦勒裡·季斯卡·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認為這是一種「過分的特權」。其他國家一旦積累起大量至關重要的美元,就會拿來購買美國國債。(截至2017年底,僅中國就擁有1.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全球對美國國債的巨大需求意味著美國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利率借款,為其預算赤字融資。

 

這種「過分的特權」也延伸到普通美國人身上,他們可以獲得大量信貸,並以較低的貸款利率購買住房和汽車。

 

隨著貿易戰言論升級,一些人擔心中國可能拋售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這可能會引發利率上升、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即使是突然拋售的威脅也會擾亂全球貨幣市場。中國還可以使其現金儲備多元化,除了美元,還購買日元、歐元或英鎊工具,或是黃金等商品。事實上,中國已經在積累黃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進口國之一

 

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通過美元緊密交織在一起,因此這樣的擔憂是切實存在的。美國國債仍然是全世界選擇的安全港。拋售美國國債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並使中國的出口處於劣勢。

 

儘管如此,中國顯然正在採取措施確保人民幣發揮更大作用。2015年,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指定為與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並駕齊驅的世界五大貨幣之一。中國正在與俄羅斯和安哥拉實施一項試點計劃,可以用人民幣而不是美元購買石油。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認為它有購買力推動人民幣結算。即使是美國堅定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也面臨著接受人民幣進行石油交易的壓力。如果人民幣確實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中國也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力與經濟實力進一步擴大。

 

這是中國的戰略重點,它願意為此等待。雖然不可能預測美元是否或是何時會被趕下王位,但歷史提供了一些線索:英鎊的地位曾是至高無上的,直到它被美元逐漸取代。雖然總統及其支持者對開放貿易表示質疑,但美元的霸權地位與此密切相關。關於這種地位,以及它帶來的所有好處,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會一直持續下去。

 

※作者Lan Cao是一名小說家、加州橘子郡查普曼大學戴爾·E·弗勒法學院(Chapman University’s Dale E. Fowler School of Law)國際經濟法教授。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