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民進黨為何無法躲開作為灰犀牛的拔管案

陳宜安 2018年04月30日 07:00:00
拔管案最大的問題在於牽動各方的神經太多太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程序瑕疵問題。(攝影:葉信菉)

拔管案最大的問題在於牽動各方的神經太多太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程序瑕疵問題。(攝影:葉信菉)

27日下午,教育部正式駁回管中閔的台大校長資格, 筆者當下的反應是:決策者自以為快刀斬亂麻,卻無意間讓自己直面了所謂的灰犀牛──明明是可預期的高風險,卻始終沒有迴避掉。

 

拔管案最大的問題在於牽動各方的神經太多太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程序瑕疵問題,所以引來國立、私立大學院校協會一致反對,這是最明顯的凶兆,此前偏藍「清流」人物喊話,表態挺管都還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隱而不顯的大背景是高教產業化,各校要想辦法自籌營運費用,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教授在外兼職打工,幫母校賺產業回饋金也有了引入「校友代表」進入校長遴選,不須迴避的動機 ── 即便這些東西 在教育部主事者的立場來講,可能已經悖離了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原意,都是不合規,不按照程序走,「偷跑」的產物。

 

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的,在高校產業化之後,籌資能力強的學校很明顯的已經不太顧忌教育部的想法。教育部如果仍以傳統的家長心態,想伸長臂去糾正學校內部的程序問題,就算有心,也無力了。

 

理想主義當然好,然而現實一點去看,驅動人類行為的最大動力還是在於利益,即使這個利益不只是私人的利益,而是到了一系、一校、一個體系的範圍。

 

這次事件在眾多政治化色彩渲染背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上述這點,高教產業化導致的尾大不掉,以及教育部不自覺正面衝撞了高教各院校的共同利益現狀。

 

既然問題實質清楚了,回到施政的層面,可以的話還是因勢利導的好。

 

柯文哲的話難聽,但也切中了問題,政府在拔管案這點,可以自以為有理得理,放手讓教育部官僚果決處理,卻犯了眾怒,反而陷入了風暴,作繭自縛而不自知。

 

大方針不變,施政手段其實可以彈性調整,要駁回,要拔管,都已經錯過最佳時機了,管中閔當不當台大校長,終究還是個程序性問題而已,重要,但也不是無法妥協。

 

更重要的是背後依據的法律、規定要增修,要修正,弄到最後讓對方誤以為「我就是要找你麻煩」,不必要的升高對立情緒,那又是何苦呢?

 

※作者為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