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美妤專欄:中國觀光客走向「正常化」已是全球趨勢

劉美妤 2016年09月14日 07:00:00
9月12日,史上第1次觀光業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重視陸客銳減對觀光業造成的衝擊。(攝影:陳品佑)

9月12日,史上第1次觀光業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重視陸客銳減對觀光業造成的衝擊。(攝影:陳品佑)

由於陸客來台旅遊流量銳減,「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號召觀光業者與從業人士上凱道,要求政府重視觀光產業困境。行政院長林全已同意交通部提出300億優惠貸款等4項因應策略,然而觀光業者指出,他們要的不是錢,而是客源。

 

數據上看來,外籍觀光客總量其實沒怎麼減少,減少的是陸客團。因陸客團減量而首當其衝的多是專接陸客團的小旅行社,團費殺紅了眼的低、甚至零團費,靠著免稅店購物抽佣賺取利潤。衝擊是真的,因為過去八年,他們投資了大量人力物力,一條龍業者、華語導遊、遊覽車、免稅店、做中國團客生意的飯店等,都在這波寒冬中受創慘烈。先不談這場遊行是否苗頭指對了方向、政府是否真有責任保護這群業者的個人利益,這股急遽的變動,也許正是我們該停下來思考的時刻:台灣的觀光,要往什麼方向走?

 

在《旅行的異義》(Overbooked: 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一書中,作者貝克(Elizabeth Becker)寫道:「就如同觀光能讓一個國家脫離貧窮,它也可能污染環境,降低窮人的生活水準,因為獲利都進了連鎖飯店和貪腐地方菁英的口袋…觀光業像是一把雙面刃,看起來能在急需金錢時輕鬆獲利,但是它也可能蹂躪荒野地區,逐漸破壞本土文化,只為了能將之納入套裝行程…就目前所知,觀光旅遊造成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5.3%,而世界上所有熱帶海灘的劣化幾乎都是觀光旅遊所造成。」

 

而這正是我想對灑出300億救業者的交通部說的話。

 

2008年起開放陸客直航來台旅遊,使台灣的觀光客流量暴增,固然帶來相關產業的利潤、帶來職缺,但在其背後的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景點周邊居民生活大受干擾、交通壅塞、土地炒作等諸多問題,政府及既得利益的業者卻只見經濟效益,從不負責這些丟給全體國民承擔的外部成本。如果將這些外部成本算進去,台灣真的有賺到錢嗎?或者該問,得到嘉惠的是多數人民嗎?

 

「觀光客」在部落幾乎是罵人的髒字

 

當然不是。對於台灣絕大多數接散客生意為主的小商家來說,當然不是;對於家鄉位於風景區附近的我和我許多親友來說,更不是。我們從沒賺過一塊陸客錢,只感覺回家的路變得無比漫長,鄰居阿嬤的農田被觀光客(包括台灣人)踐踏拍照,牽小朋友的手一起去看的可愛花草被人隨意摘下。我身邊,不少關心傳統文化與環境的原住民朋友感觸更深,對賺不到幾個錢、只是被消費的許多部落來說,「觀光客」幾乎已是個罵人的髒字。

 

當觀光利益大餅幾乎全遭少數人瓜分,只會使底層人民受到更大的剝削,包括相關產業裡基層人員血汗的勞動條件。鄰近的柬埔寨就是顯例,從一開始,這個曾經輝煌、卻被現代戰爭蹂躪至殘破的國家就把機會賭在觀光上。

 

每年,從世界各地湧來的觀光客為柬國帶來數十億美元收入,光是吳哥窟門票在2015年就突破6000萬美元收入,但受益者多是菁英階級,《旅行的異義》書中指出,吳哥等觀光地區周圍的貧窮與失業問題反而更加惡化,「政府先從農民手中奪走土地,然後再變賣給分別與幾十位菁英官員關係密切的私人企業,他們是柬埔寨的新度假村、飯店、SPA以及高檔海濱區的幕後推手。」周邊窮人的孩子在觀光區兜售小東西貼補家用,長大些,他們貧困的父母可能就將他們賣給性產業—當貧窮遇上觀光,剝削未成年人的「性觀光」就勢必蓬勃。而上述這些僅是柬埔寨觀光黑暗面的一小塊碎片而已。

 

是的,觀光產業必然會帶來負面效應,只是在全球化年代,國際觀光早已是勢不可擋的潮流,也是帶來產值與稅收的重要來源,在這樣的現實下,政府因應觀光行為的宣傳、規範與其他相關措施絕對有其必要。

 

拒絕「人海戰術」的觀光模式

 

而這些措施,不該是保護少數業者的利益,讓殺雞取卵、削價競爭、罔顧環境生態、剝奪大眾生活品質與從業人員合理勞動條件的「人海戰術」觀光模式惡夢重演,而是要像某製藥公司的廣告詞:「先講求不傷身,再講求效果。」

 

將環境保護做到極致,就是如不丹政府那樣嚴格限制外國遊客入境總量。但不需要用到如此極端的方法—在環境敏感地區嚴格限制開發、歸還原住民傳統領域主權、輔導旅行社服務內容轉型、對遊覽車做牌照總量管制、發展深度文化旅遊與生態友善觀光,並對國內外遊客加強觀念宣導等,都是現在就能做的。

 

身為一個還算資深的旅行上癮者,我也要站在觀光客的立場說:真的沒有人想看髒亂的海岸與湖泊,沒人想走只見滿滿人頭的太魯閣,或被拉車拉得像逃命似的趕路。客人也是會挑的,沒人想當冤大頭。觀光要做的是品質與口碑,讓外國遊客愛上台灣,一訪再訪,也因而珍惜台灣的環境,如此才能帶來正面循環。

 

承認吧,中客購物團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從21世紀之初,經歷改革開放的中國搖身成為世界最大暴發戶,「大國崛起」的效應快速橫掃全世界,驚人的經濟成長率帶動全球商機,而大量從中國湧向世界的遊客猶如流動的錢潮,由於當時中國大陸奢侈品進口稅率高、樣式少,中客到歐美不問價格地大量掃購服飾皮件珠寶蔚為奇觀,霸氣十足地讓賣貨的店家、抽佣的導遊賺飽的現象不僅在台灣發生,在歐洲,尤其法國巴黎,更是如此。十年前,同學笑談在巴黎LV旗艦店目睹中國大媽往展示架一指、一聲令下「這排全部給我包了!」的闊氣與霸道,記憶猶新。

 

但如今各大國際品牌也在中國廣設據點,中國人不再像當年剛踏出國門時那樣大意,隨便被當凱子削。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成長趨緩,走向正常化,國內旅遊也比十年前興盛許多,出國旅遊更不再是新鮮事,加上近來的禁奢令等因素,全世界各國的中國購物團都顯著減少。

 

前往國外百貨專櫃挑貨的中國客不再是出手闊綽又匆忙的大媽,而是像其他客人一樣精挑細選、不需中文服務的「普通客人」。(路透社)

 

2015年12月蘇嘉鵬於《端傳媒》的報導《巴黎春天百貨商場:消失的中國客人》中便指出,中國客消費在春天百貨的營業額所佔比例已從前一年度的33.7%下降至20%。前往百貨專櫃挑貨的中國客不再是出手闊綽又匆忙的大媽,而是像其他客人一樣精挑細選、不需中文服務的「普通客人」。「據中國國家旅遊局2014年公布的數據,高達65%的中國出境遊客沒有選擇旅行社服務,」該文作者寫道。

 

中國的年輕一代多為獨生子女,成長在經濟爆炸的年代,相較於他們的父母,對國際資訊、旅遊、時尚都眼界開闊許多,他們要的不是包包上顯眼的名牌logo,而是和我們一樣,要真正的品味。他們的購買力不差,但比起掃貨,更愛當背包客深度體驗在地風情、在一般店家購物,享受「慢遊」樂趣。一言以蔽之,他們和其他國籍的遊客行為沒什麼差別。

 

現在,遊客最愛自由行

 

回頭來看台灣的數據:觀光局統計,今年1至7月來台旅客量比去年同期成長7.93%,整體產值亦見上升;而陸客可沒少,由大陸地區來的旅客仍微幅成長0.46%;而從內政部統計看來,在今年5月後大幅減少的陸客只有「第一類觀光」,也就是直航來台的團客,一口氣掉了34,301人次,其他項目雖也縮減,幅度都不算太劇烈。「個人旅遊」項目從今年6月起佔陸客間的最高比例,於是,在觀光景點,我們依舊聽見捲舌的腔調,卻不是大批成群的喧嘩;我們依舊賣出紀念品,只不過不是在特定的旅行社合作免稅店罷了。

 

這種觀光模式對台灣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干擾較小,舉例來說,近年由韓國而來的遊客大增,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就成長了29.65%,在台北,時常搭捷運都會聽到韓語,許多店家也在英文、日文外又新增了韓文說明,但我們卻不會明顯感受到空間壓迫,這正是自由行散客比例高的好處。

 

但對傳統旅行社來說,散客就是賺不到錢。小團、散客會用到的服務頂多是簽證、交通與住宿安排、在地文化與生態導覽解說,這事實上嘉惠了更深耕單一城市或社區的深度導覽團隊,嘉惠了做出特色口碑的小旅館和小餐廳,即使整體產值下降,也會形成更公平、更雨露均霑的利益分配。而這也是傳統旅行社必須面對的現實:現在,遊客最愛自由行。

 

吸引觀光非只靠人情味取勝

 

而觀光品質的提升,也會帶來更多注重品質的遊客。應對大量國際散客的觀光策略,鄰近的日本就是非常好的借鏡。例如首都所在的關東地區,交通極度便利、車站皆有日英中韓四語指標、景點環境維護細心、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綠化充足、特色小店蓬勃發展、公廁多又乾淨,機場、車站、每一處人潮聚集的公共設施與景點,都有指標超好找的「觀光案內所」,也就是information center,裡頭有滿滿的地圖、交通住宿活動餐飲指南、多種套裝周遊票券,以及會說外語的服務人員(較大的站點也會有中文人員)。而五花八門的免費觀光指南小冊,至少都有日文和英文兩種版本;熱門區域,還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韓文、泰文、法文版,方便各種語言的遊客參考。

 

而民間來說,例如商店街的商家會共同維護品質,做出地方特色,舉辦祭典;不會冒出太醜的招牌或布條,不會每條老街賣的東西都一樣,販賣的物品也不會因為是賣給外國客就粗製濫造或哄抬價格。於是,各國觀光客買得心甘情願,只恨託運行李上限20公斤,因此來了又來,每個季節都回來欣賞不同的自然景色,大啖當季美食,採購新款的日本特有商品。

 

台灣有大量熱愛赴日旅遊的人,日本的觀光經營,我們大有考察經費的公部門又豈會不知。觀光品質的提升,有賴政府跨部門和民間一同商討與努力,但絕不是對外做漂亮的宣傳就足夠,更不該灑錢拯救經營模式畸形、觀念過時的購物團業者,而是做好永續而公平的配套規劃,在環境和經濟利益間取得平衡,更保障窮人的生活空間—包括土地、房租、開銷等等—不會因此受到壓迫。如此,才能讓外國遊客回國後說出「台灣超美,好想再去一次台灣」,而非只靠人情味取勝;也才能讓台灣大眾發自內心說出,「歡迎大家來台灣旅行」。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陸客 觀光業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