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薩觀察】活在「否認」下的以色列人

50年代的以色列人埋葬了巴勒斯坦果園和猶太小鎮的猶太學校,埋葬了70萬巴勒斯坦難民創造的空缺和600萬被屠殺猶太人創造的虛無。(加薩現場/攝影:李隆揆)

50年代的以色列人埋葬了巴勒斯坦果園和猶太小鎮的猶太學校,埋葬了70萬巴勒斯坦難民創造的空缺和600萬被屠殺猶太人創造的虛無。(加薩現場/攝影:李隆揆)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由特拉維夫(Tel Aviv)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也許是了解身分敏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派出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以及財政部長努慶(Steven Mnuchin)前往揭牌。同時,巴勒斯坦人於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怒火轉為更為激烈的抗爭,在以色列警察強力鎮壓之下,造成的巴人死傷人數已為近年最高。為此,《上報》採訪小組特於17日啟程飛往以色列耶路撒冷,除了前往美國新大使館進行採訪之外,同時記錄耶路撒冷當地狀況與巴人感受,訪問當地學者、巴解政府官員,並走訪相關地點採集真實景況。特以此書摘提供讀者一深度背景認識。

 

(承上篇)這否認(對巴勒斯坦的存在)令人難以置信。試想,70萬人流離失所,而且他們的家園被徹底清除。Asdud變成Ashdod,Aqir變成Ekron,Bashit變成Aseret,Danial變成Daniel,Gimzu變成Gamzu,Hadita變成Hadid。阿拉伯人的盧德城如今是新移民的盧德城。數十個城鎮村里獲得新身分。一個規模龐大的難民康復計畫在如今不幸淪為難民者的家園和田野上展開。

 

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大災難不是50年代以色列奇蹟奠基的唯一否認。青年以色列也否認20世紀的猶太大浩劫。沒錯,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正在耶路撒冷動工。以色列每年四月舉辦「大屠殺紀念日」(Holocaust and Heroism Remembrance Day,按:希伯來文為Yom Hashoah)。而且以色列在操縱或應付國際社會時,會提起與利用歐洲猶太社群的悲劇。

 

可是猶太大屠殺在以色列國內完全沒有地位。社會期望倖存者不要說出他們的故事。浩劫過後十多年,在地方媒體和藝術之中完全看不到浩劫的身影。猶太大屠殺不過是猶太復國主義復興觸底反彈的低點。

 

以色列共同體拒絕創傷、潰敗、痛苦,以及悲慘記憶。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共同體沒有容納個人的空間。那也是猶太大屠殺始終抽象而與社會隔絕的原因。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是誰並不重要。

 

以色列的訊息明確:別吵,我們正在建造一個民族國家。別問不必要的問題。不要顧影自憐。不要懷疑,不要哀嘆,不要軟弱或善感,不要重提可怕的鬼魂。現在不是回憶的時候,現在是遺忘的時候。我們在這個當下務必集中所有力氣,專注於未來。

 

這個否認也無可厚非。儘管以色列有活力且充滿自信,它還沒強壯到足以面對過去的恐怖。它仍然是個為生存和未來拚搏的不服輸社會。猶太國宛如一座位於威脅沙漠的邊境綠洲。它還不具備足以自我分析的成熟。它還不具備足以全面透視自身經歷的平靜。挑戰太多。痛苦太多。若不加以自律、自我壓抑,展現某種程度的殘酷,一切可能會分崩離析。

 

但否認的代價昂貴。沒錯,史登黑爾和巴拉克因為野心勃勃沒注意到所付出的代價。他們熱烈地擁抱新身分,想要跑得離過去愈遠愈好。而內省的阿佩菲爾德恐懼地看著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人們換用另一個名字,換說另一個語言,換上全新的身分。為了求生,他們把自己的過去一筆勾銷。

 

為了工作,他們卑躬屈膝。他們變成個性死板扭曲的行動派,幾乎沒有靈魂。在不識傳統、細微差異、諷刺的新合成文化的形塑之下,他們失去了猶太文化的豐富涵養。他們創造出招搖愛現的生活方式,渴望展現一種被逼出來的快樂。他們已弄丟來時路,亦不知將去向何處。

 

兩個否認仔細算來是四個:對巴勒斯坦過去的否認,對巴勒斯坦大災難的否認,對猶太過去的否認,以及對猶太浩劫的否認。四股失憶力量並進。從記憶中被抹除的是這塊土地的曾經和大離散的曾經,他們受到的不義對待和我們受到的種族屠殺。

 

當他們奮力求生,鑄造全新身分,50年代的以色列人埋葬了巴勒斯坦果園和猶太小鎮的猶太學校,埋葬了70萬巴勒斯坦難民創造的空缺和600萬被屠殺猶太人創造的虛無。在本.古里安倉促發展之下消失的是土地之美,大離散的深度,以及40年代的歷史大災難。

 

上述多重否認很可能是必要的。若沒有否認,以色列可能無法運作、建設、生存。剛愎自用的不理會,對猶太復國主義在20世紀前幾十年的成功至關重要。執迷不悟對以色列建國頭十年的成功也功不可沒。倘若以色列承認過去發生的事,它一定撐不下來。倘若以色列展現好心腸和同情心,它一定會垮臺。否認是這個9歲國家攸關生死的迫切需求。

 

※本文摘自《我的應許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劇》第六章「新以色列人」/八旗出版/作者沙維特隸屬中間偏左的《國土報》,一向激烈批判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他努力挖掘、重現建國運動中對巴勒斯坦人曾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傷害,且因為清楚意識到一個猶太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存在就意味著阿拉伯民族的失敗,因此對以巴和平持悲觀立場。在熱愛與批判祖國之間,沙維特面對著沒有答案的道德掙扎,也展現了少見的客觀與公正。《我的應許地》是他面對以色列沉痛過去的真誠告解,也是他對以色列黯淡未來的奮力探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