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城會議 (2)】四城影片各擅勝場 台北主打溫馨微電影

傅莞淇 2016年09月17日 08:54:00
台北設計之都微電影「讓我保護你篇」截圖(取自台北設計之都)

台北設計之都微電影「讓我保護你篇」截圖(取自台北設計之都)

由台北、香港、上海與深圳聯合參與的「城市文化交流會議」首個重頭戲,是四城分享介紹影片。主辦方「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解釋,這不僅為會議打下基礎,也從官方與民間的角度,呈示了平常看不見的城市風貌。

 

台北:高度表達自由 孕育文化多元性


 

台北播放的官方影片來自台北設計之都製作的微電影,主題為「設計,就是互相保護、互相扶持」。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龔書章解釋,這支影片局部性地揭示了台北官方與民間過去6年來推動的設計活動,像是大安區古風里的小白屋維修站,以及一些台北人可能也不熟悉的小角落。他認為這支影片顯示了台北市民重視的公共性與生活性。

 

台北民間版影片由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CAA)檔案集結而成,展示台灣藝術家各種角度的城市關懷。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總經理聞正兵肯定,影片顯示了台灣藝術表達的高度自由。其中部分作品可於10日開幕的台北雙年展欣賞到。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於會議中發言(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謝佩霓在「城市文化的領導力」一節報告中,表示台北是華語言論最自由的地方。繼續保有多元性、並持續孕育出更多可能性,這是今年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所要做出的主張。

 

謝佩霓指出,會議主圖以四個城市的高建築物作為象徵,「我覺得這對台北來說是最不恰當的。因為台北追求的一直不是高度,而是廣度。」她提出自己對文化的見解,是在共通人文價值的前提下,尊重彼此的差異。文化政策與計畫的制定也是基於這樣的基礎。謝佩霓也期待未來談到設計時,不再忘記應先談價值、再談產值。

 

香港:莫忘初衷 大數據仍由人而生

 

香港官方及民間影片皆聚焦於大數據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民間版訪問年輕學生對大數據的感受與看法。香港當代文化中心項目顧問陳碧如認為,年輕一代對生產及給出大數據更為習慣,也因此較不敏感。但其中對於過度倚賴數據可能做出單一性的判斷等討論,還是具有一些啟發性。

 

 

香港大學社會系講師歐陽檉在「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情感與社會關懷」一節報告中表示,大數據抹不去人類的基本特徵,包括冒險求知的好奇心。他認為,大數據與人文關懷間具有一種機器與人的對立,我們應該思考企業依據商業邏輯寫出來的演算法,是否比古老的直覺、經驗作出的判斷更不透明。

 

歐陽檉以2014年透過網路集結及傳播的「雨傘運動」為例,認為即使進入大數據年代,民主、透明等價值還是要被保存下來。靳埭強也回應歐陽檉「莫忘初衷」的訴求,認為大數據不能吞沒了小眾,不同價值觀的多元性應該獲得尊重。

 

香港藝術發展局策劃經理杜顯偉回應,自己一開始看不太出來大數據與這節主題有什麼關係,但其實每一個數據都是由人生產的,並由有能力的機構加以解讀。他說,政府作為人民公僕,可以藉此了解人民的行動,利用大數據的洞見為下一代打造一個理想的城市。

 

上海:由「文化管理」邁向「文化治理」

 

上海只播映一支官方影片,對此上海廣播電視台記者車岸原表示,未來他們會更努力呈示民間的成果。官方影片展示了官方過去與未來30年的努力成果與規劃,包括1998年落成的上海大劇院、2005年正式營運的東方藝術中心、與2014年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的浦東三大文化場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預計在2020年前後建成。

 


(非現場播映影片)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鄭崇選介紹,上海市政中大數據的利用算是剛剛開展,文化方面又比民生領域落後。目前最大的成果是「文化上海雲」,這個平台匯集上海每年20餘萬場公共文化服務及活動,方便市民搜尋及直接預約。

 

於總結處,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秘室主任徐清泉結合所長榮躍明觀點,對今後發展提出幾點預測。包括他認為將來政府的角色會由「文化管理」的主導性轉移到「文化治理」的服務性,中華文化的交流也會更加密切,尤其以儒家傳統為底、保有各地文化特色的一體多元的格局會更加明顯,華文文化的包容性將更適應時代潮流。

 

深圳:在遷徙與守望中尋找歸屬感

 


(非現場播映影片)

 

深圳官方影片結合國際評述人士,昭示這個在強大基礎建設支持下快速崛起的城市,如何追求居民的舒適與安心感。由深圳越眾影視製作的民間影片主題為「遷徙與守望」,記錄了在市區房價高漲時,仍然被保存下來的海岸紅樹林的自然生態。其中有著原生生物,也有隨季節遷徙的候鳥。

 

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總經理聞正兵表示,深圳有著歸屬感的問題,「就是深圳要如何成為我們的故鄉。」深圳於1979年設市,至今只有36年歷史,多數居民來自其他地區。聞正兵說,要繼續待在深圳,還是要回去故鄉,是每一個深圳人要面對的選擇。

 

近年來,中國有「逃離北上廣深」4大城市的討論,聞正兵反而呼籲年輕人向資源與人脈高度集中得一線城市聚集,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故鄉已經不存在,我也不可能再回去湖北的小地方。」如何讓深圳成為故鄉而不是戰場,是深圳人共同的議題。

 

《深圳青年》雜誌社副總編輯黃東和分享2013年以來「睦鄰文學獎」的影響力與成果。奠基於全民寫作計畫與社區文學大賽的睦鄰文學獎,至今已有1萬7000名作者參與,帶來近14萬篇深圳題材的原創作品和評論。黃東和表示,「深圳文壇的新勢力可說都是從我們這裡起步的,從社區裡發現的。」他也希望未來能從深圳走向全國,充實傳統紙本出版與網絡寫作的灰色地帶。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