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會議 (3)】城市文化誰來打造?台港上深作風不一

傅莞淇 2016年09月17日 09:25:00
第19屆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於台北舉行(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第19屆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於台北舉行(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13、14日兩天在台北舉行的「城市文化交流會議」以大數據及深價值為主題,不少討論聚焦在政府角色、民間力量與兩者的互動上。台北、香港、上海與深圳四個城市雖各有發展歷程,但都認同在官方與民間合作的情況下,可帶來最好的結果。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廖世璋認為,台灣是「高手在民間,政府要加油。」他指出,台灣文化產業需要兩大類人才:創作者與經理人,但後者過去常受到忽略。他建議藝文產業可透過Apps的推廣擴大藝文消費人口,公私部門合作成立情報分析中心,讓數據而非政治立場主導政府白皮書的走向。

 

台北市資訊局局長李維斌從資訊人角度提出與文化界合作的意見。他表示,府方在開放的平台上提供數據,讓大家利用這些資料產生洞見與創新,「我們目前談的是機會,不是結果。」李維斌表示,目前政府也向公務員提供訓練,讓他們能夠利用數據提升工作效率,而不只是會使用大數據的平台。

 

因應民間力量 調節政府角色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莫健偉(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莫健偉指出,過去香港政府的思維是就市民的需求,規劃及分配公共文化藝術。但90年代以降出現新的文化議題,像是文化權利、文化多樣性、文化作為經濟及城市轉型工具等,這是政府過去不需處理的議題。民間已經看見一些回應,像是保存及傳承南豐紗廠的「六廠基金會」。

 

莫健偉認為,香港現況可能缺乏中央統籌,但民間與個人的動能很強。雖然這可能是相對較為暫時、短暫的,但也反映了當代的網絡行動模式。他認為政府應納入民間的力量作出調節,了解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必要提出宏觀性的計畫。

 


部分連結的網狀網絡(取自維基百科)


長期推動地方空間改造的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黃瑞茂認為,社區營造尤其需要民間力量推動,並建議多為行動力高的年輕人提供支持。他說到,竹圍工作室20年來沒有一個口號,台北市文化局換過好幾任局長,提出很多口號,這種相對性顯示城市文化計畫還是需要獲得民間的資源。

 

 

在主流價值與多元包容間尋求發展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報》總編段鋼在「城市文化的領導力」一節報告中,詮釋領導者的角色必須認真考察過城市文化基礎、各方資源、優勢與劣勢等狀況,去發展策略規劃。他表示,城市領導者始終也是一個服務者與整合者,在硬體上要大力提供有利文化發展的平台,在至度上要保障平等與機會。

 

段鋼表示,領導者須對主流文化的價值有足夠的認知,對社會發展的路線有明確的把握。在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不是無條件的照單全收。如何在多元與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中取得平衡,也是需要深切思考的。

 

市民與官方合作打造城市文化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毛少瑩於會議中發言(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毛少瑩認為,上海、深圳政府的干預力較強,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導向,民間參與較低。香港與台北的情況則是民間自由度高,政府領導力較弱。但政府與民間協力,可以促成良性的發展。

 

胡氏藝術創辦人胡朝聖則在總結時表示,香港與台北都提到一種抵抗主政者的立場,由下而上地強調由人民組成的城市屬於人民。深圳從文學等面向鼓勵市民生命力,上海從國際大都會的角度揭示的目標,顯示了今日大城市面臨的難題。胡朝聖認為城市的本質依然是人,在文化治理的架構中,市民不應只把權力交給政府,而要與政府合作,形塑城市的靈魂。
 

胡氏藝術創辦人胡朝聖於會議中發言(城市文化交流會議提供)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