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房如何成為香港民怨根源

羅永康 2018年06月16日 07:00:00
香港政府不斷提出怎樣打擊房市,但實際上,在推出所謂壓抑政策後,仍屢創新高。(湯森路透)

香港政府不斷提出怎樣打擊房市,但實際上,在推出所謂壓抑政策後,仍屢創新高。(湯森路透)

上篇剖析香港人搭地鐵為何像打仗一樣,今日會講樓房。在過去的文章,提到以往港英靠提高公務員福利,引致薪資上脹,人們買房後,在房市升值時,增加消費,導致全港繁榮,然政權轉移後,董建華用「八萬五」政策打房,結果導致大部分人身家蒸發,引致通縮,經濟衰退。照道理,十幾年來,房價上揚,應該皆大歡喜才是,為何會民怨沸騰呢?下文,在下會詳述。

 

首先,97前用樓房帶動的經濟,有高工資作支持,但今天不少大學生起薪點只及一個基層清潔工人。政府高官常言未有資金作首期(即購房第一筆金錢)買房,可以先租屋應對。然而,房價必定影響租金,想像一下,一間房子,如果月供兩萬,業主租出去,一定要高於成本,否則便會蝕錢。高樓價引申出來的,自然是高租金。民以住為天,上面談到的低工資,面對高租金,自然民怨四起。

 

上段提到買房要首付,年輕人租屋要付的,必定比月供的多,要儲夠錢付首期,自然更加困難。有云:「供樓供完,是自己的,租樓是幫人供樓。」租金不斷蠶食儲蓄,交出去的租是替人供樓,直接失去財富,自然民怨沸騰。

 

表面上,香港政府不斷提出怎樣打擊房市,但實際上,在推出所謂壓抑政策後,仍屢創新高。不少人大惑不解。其實一篇報導,便可拆解謎團。

 

香港有土地查冊制度,能查到每幢樓房的業主是誰,及它的買賣記錄。蘋果日報查冊發現,原來不少中共高官,其家族成員,都在香港有房子。香港已然歸於中國治下,官員的 boss,就是北大人,而他們的資產在香港房市,打房成功意味著老闆資產蒸發掉,官員會真的打嗎?當然不可能。政府沒有認真打房,又以「不如租房」作推卸責任理由,自然民怨四起。

 

即使不計中共高官家屬因素,作一條簡單算術,便知道香港樓價很難下跌。中國有十四億人,只要有不足1%,即一千萬是有錢人,其中十分一想來香港買房,已經有一百萬,有前輩在17年指,「過去五年(當時計),年平均供應9800個單位」,梁振英常說增加供應,但即使增加一倍,供應根本沒有可能超過需求,「需求」不是指成交量,而是有慾望與購買力的潛在買家。只要業主賣家有這個期望,樓房價格,不會下跌。

 

就我對台灣粗淺的認識,你們有國宅等公營房屋給買不到樓房的人,香港也有「公屋」給基層居住。據統計,大約有四成市民住在這類房屋。這種房子的特點,是政府補貼大部分的租金,市民不用付市價。然而,要上到這樣的樓房,非常困難。

 

如美國上大學一樣,申請租這樣的房子,採取計分制度。如果是45歲以上,或已婚有小孩,可以加分,優先上樓,但吾等連女朋友也沒有,更不要說老婆的宅男,分數自然較低。於是,有單身人士要等31年才能上樓的奇聞。也不要以為這類樓房文首的大學生能申請到,說明是資助房屋,當然是有需要的人,才能得到幫助。申請這種房屋的入息限額,是月入港幣11540,而現在一個普通清潔工人也隨時過這個數目,如果有幸做到律師等專業人士,同時買不起房,自然只能望公屋輕嘆,在必須租房的情況下,每月被逼乖乖交上租金。

 

在樓價屢創新高的情況下,社會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就是婚後不同住,甚至有了小孩也「分居」,因為房子實在太貴,租屋也不划算,結果三四十歲,已婚人士,還要在住屋方面「啃老」,跟爸媽一起住,做「靠爸」族。

 

想像一下,能成為愛侶再結婚,必定深愛對方,才會共諧連理,自然想朝夕相對,但香港政府各種政策,逼人「分居」,怎會不導致怨恨綿綿?

 

自97年起,中港婚姻每年平均佔香港婚嫁44%,每日移居香港單程證中國人,達到150個,每年近六萬人,其中大部分以家庭團聚名義來港,簡言之,即像你們的陸配,但又包含子女父母。前面提到,婚後申請公屋,會加分。

 

誠然,本地學者梁啟智指出住在公營房屋而未居港七年者佔小部份,但香港土地始終有限,結了婚的排隊上公屋會加分,而婚姻有44%是中港結合。他們在隊中佔的位置,必定是單身香港人前面。即使只住在百餘尺的「劏房」,舊式樓宇也是新式的代替品,價格互相影響,租不起新式的會租舊樓,舊樓因需求上升加租,自然令其他本地租客捱更貴租,較破舊房屋加租,新式房屋議價力自然增加,沒有理由比他們便宜。土地問題,怎會不涉及中國人?

 

接著,我會談論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陸客問題。香港彈丸之地,如以縣市比較,是台灣二十分之一。在馬英九時代,陸客只是每年區區數百萬,香港則以幾千萬計算,其中不少是來搶購日用品,例如奶粉,其他則是金飾或名牌,因為大陸店舖,他們信不過。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經濟學者張五常說過:「一個厲害的社會科學家,行條街一次,便知道發生什麼事。」數年前,台灣乾姐姐來香港探我,帶她行彌敦道(類似你們的忠孝東路),她奇怪:「怎麼你們香港這麼多藥房?」

 

再舉多一個例子,在陸客買金飾最兇狠時,我經過沙田一間金舖,舖外櫃位的金飾竟然全部不見了!起初以為她被打劫,但看裡面時,店員顧客依然擠滿,可想而知金行生意是如何滔滔不絕。

 

陸客對商品,如奶粉及奢侈品的需求,引致業主不斷租舖頭給相關業者,令其他廠商,如飲食業租金做成壓力,因為藥房和金舖有利可圖,付出租金自然較多,業主出租看價錢,令其他業者要付出更高租金,租金轉嫁到消費者,令全香港人捱貴東西,文首提到買房要儲首期,高通膨下,儲錢自然難上加難了。

 

的確,2015年曾出現藥房結業潮,但17至18年,在中港邊界上水區,可怕情況,更加激烈。 而相關數據亦證實,陸客在17年人數達4400萬人次,比16年上升3.9%。即使藥房真的經過衰退期,但整體十幾年算來,已經令物價大幅上升,05至今,有一年通脹更達5.3%。

 

所以嘛!你們見香港人看到講國語的人臭臉,茶餐廳叫東西,侍應生像催命符一樣,不是沒有原因的。香港已經被中國人弄成最不適宜居住城市。樓價與薪金的距離,全世界最大,臉怎可能不臭呢?相信又會有人說羅永康製造仇恨了,但這些,都是客觀事實,容不得他們否認。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關鍵字: 香港 打房 陸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