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考特報告】伊拉克戰爭餘波盪漾 牽動今日英國政治局勢

傅莞淇 2016年07月15日 17:17:00
倫敦6日抗議民眾手持抨擊前首相布萊爾的字牌(湯森路透)

倫敦6日抗議民眾手持抨擊前首相布萊爾的字牌(湯森路透)

耗時7年、終於在6日公布的英國伊拉克戰爭參戰調查報告奇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對當時帶領英國走入6年戰事的工黨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提出嚴厲抨擊,但並未評判這是否是一場「不合法的戰爭」。

 

 

蘇格蘭民族黨(SNP)要求,這份報告何以未納入合法與否的評判,其機密原因應該公諸於於眾。SNP議員切瑞(Joanna Cherry)認為,當時白廳官員給予啟動調查的首相布朗(Gordon Brown)的秘密建議,是調查委員會主席奇考特爵士(Sir John Chilcot)未可表明伊拉克戰爭是否合法的原因。但外交大臣否認這項控訴。

 

國會辯論是否追究布萊爾

 

13日與14日,英國下議院就奇考特報告進行辯論。包括前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Alex Salmond)及新內閣中的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等部份議員,希望推動國會表決布萊爾當年是否藐視國會。

 

 

奇考特報告中指出,布萊爾內閣做成出兵伊拉克決策的基礎「相當不足以令人滿意」(far from satisfactory)。許多英國內閣部長與軍事首領沒有充分參與與獲知資訊,內閣內也未舉行適切的討論。但這份報告並沒有控訴布萊爾有意誤導國會及英國民眾。

 

前天(13日)才剛從外交大臣轉任財政大臣的哈蒙德(Philip Hammond)表示,不論行動的風險或過往的失敗,英國不能也不會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排除軍事干預做為最終手段。英國也不會在世界舞台中縮減她應扮演的角色。

 

一名美軍於2003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看著總統海珊塑像被拉倒。(湯森路透)

 

但工黨影子外交大臣索恩貝瑞(Emily Thornberry)認為,即便時光無法倒流、改正犯過的錯誤,更令人擔憂的是英國仍然沒有從伊拉克戰爭中獲得教訓。當時英國出兵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sein)政府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s),但這項資訊後來並未獲得證實。

 

索恩貝瑞舉例,在2015年討論是否對敘利亞展開軍事行動時,許多人對情報資料抱持疑慮,「但再一次地,國會被要求相信政府提供的資訊。」

 

保守黨議員克拉克(Kenneth Clarke)也反對伊拉克戰爭,但認為報告清楚顯示,「沒有人犯下任何罪行。」他相信當時所有人都是基於公眾利益的基礎做出決策,尤其是布萊爾,他至今仍相信自己是為了國家安全及美國同盟關係而這麼做。克拉克認為,眾議院的焦點不應放在檢討布萊爾。

 

揮之不去的伊拉克爭議

 

但布萊爾及其主導的這場戰爭,持續造成工黨的分裂。索恩貝瑞認為報告並未指控布萊爾有意誤導國會投入戰爭,而反對對布萊爾發起正式的譴責案。反伊拉克戰爭的現任工黨黨魁柯賓則表示他「可能」會支持追究布萊爾。

 

挑戰工黨黨魁的議員伊格爾13日於倫敦。(湯森路透)

 

現正挑戰工黨黨魁職的資深議員伊格爾(Angela Eagle)昨(14日)承認,她後悔當年支持出兵伊拉克。但她不接受批評者以13年前的表決立場,定調她是右派人士,「我是自頭至尾的工黨。」伊拉克戰爭及其他外交政策,是她與柯賓立場差異最大的領域之一。

 

伊格爾解釋,當時的決定是奠基在「有瑕疵的資訊」(flawed information)上。她也表示自己不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依然支持做出國際干預行動,「我完全理解和平主義者於個人層級上的心態,但我不認為這是國家領袖應該採取的立場。」

 

伊拉克戰爭衝擊大 英國政壇餘波盪漾至今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資深記者及專欄作家羅恩斯利(Andrew Rawnsley)於10日專文中描述,對於中間路線的改革及自由派人士來說,英國今日的政治前景是前所未見的淒涼,而這部份是來自伊拉克戰爭的後續影響。

 

 

羅恩斯利解釋,布萊爾10年首相聲譽的3大支柱,是工黨亮眼的選戰表現(連續3次贏得政權)、積極參與歐盟決策、以及立意良善的國際干預行動。最後一項在布萊爾下台時,已被伊拉克戰爭摧毀,但前兩者今也蕩然無存。英國在6月決定脫離歐盟,而工黨選情低迷,自身也陷入嚴重分裂中。

 

羅恩斯利指出,工黨近來2場黨魁選舉中,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都扮演一定角色。他認為,普遍受到看好的大衛米勒班(David Miliband)在2010年黨魁爭鬥中輸給弟弟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的部份原因,是他當時支持出兵伊拉克(艾德則還沒進入國會)。

 

工黨黨魁柯賓13日於英國下議院(湯森路透)

 

堅定的反戰立場,也是柯賓在2015年勝選工黨黨魁的一大原因。如今正在挑戰柯賓黨魁職的伊格爾,當時則支持出兵伊拉克。因此,工黨內部支持及反對伊拉克戰爭者又將進行一次對抗,「一場十數年前發動的戰爭,(其影響)至今仍在工黨中迴盪。」

 

在脫歐公投中,也可隱然見得伊拉克戰爭的餘波。羅恩斯利指出,許多選民選擇脫歐的心理驅力,來自對政治菁英階級的不滿,而伊拉克戰爭正是政府失去人民信任的一大事件。

 

但羅恩斯利認為,中間路線的自由派人士仍然存在,脫歐選民也不全是想退出世界事務者。伊拉克戰爭可能重擊了介入他國事務的信心,但敘利亞證明了完全不加干預也不能確保更好的結果。在頹圮的廢墟間,仍有許多溫和派的英國人民在等待著他們的領袖。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