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基專欄:臺灣人愛辦報,一報又一報(2)-編輯台憶往之六

俞國基 2018年07月21日 07:00:00
傅朝樞將他與鄧小平的合照隨身攜帶在007手提箱中。(圖片摘自網路)

傅朝樞將他與鄧小平的合照隨身攜帶在007手提箱中。(圖片摘自網路)

俞國基為台灣資深媒體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服役後,考入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中國美術史專班。畢業進入故宮博物院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藝術研究工作三年半,後轉至新聞界,曾任:臺灣時報總編輯,臺灣日報總編輯。1979年赴美,曾任:舊金山遠東時報總編輯,紐約中報總編輯,紐約美洲中國時報總編輯、總主筆,紐約北美日報社長。1987年返台,任中國時報總主筆,1996年轉任自由時報副社長。2014年退休。作者見證過去近50年台灣新聞史,《編輯台憶往》為其記者生涯的回顧,獨家於《上報》連載。

 

遠東時報是我在美國參與創辦的第一份華文報紙,從開始到離去,我投入不少心血,只想在自由的土地上,把臺灣大眾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希望臺灣的執政者能看到或聽到另一種聲音。在海外耕耘,環境十分艱苦,但為了理想,我們這一夥朋友都興高采烈地,把這一份報紙努力地辦下去。

 

傅朝樞在港辦中報

 

在遠時一年多的時間,最大的困難是財務的危機。國民黨利用「中華公所」的關係,封鎖了我們的廣告,吳基福先生在臺灣已經賣了房產,眼看著營運的困局,遲早必須「關門大吉」。

 

此時,臺灣日報老東家傅朝樞先生來找我,表示香港中報營運已上軌道,而且有了香港辦報的經驗,他決定在美國辦報,希望我能出面主持編務。傅在臺因臺灣日報立場親黨外而被迫將報紙賣給軍方,此一過程十分曲折,以後再詳表。他獲准將賣報的資金,連同他原有的財產(傳說共5億臺幣)一併結匯至美國。他將一部分資金放在香港,創辦了「中報」,聘請名作家胡菊人任總編輯,陸鏗為總主筆,同時網羅一些當地的人才加入陣容。一時聲名鵲起,在香港發行首日,即造成轟動。開幕酒會中,冠蓋雲集,左、中、右貴賓無一缺席,銷售數字領先全港,傅也躊躇滿志,曾打電話告訴我,他的成功與得意。

 

香港中報經營得有聲有色,但不久報份就持續下降,我從旁觀察,主要原因是沒有用對人,以致整個方向都亂了。首先,胡菊人是知名作家,卻不是編輯人,也非報紙媒體出身,陸鏘則是採寫出色的記者,中報基本上是傅的兒子傅獻堂在主導,以致出現立論飄忽、新聞貧乏的窘境,加之小傅缺乏耐性與眼光,在報份不斷下跌時,心生恐懼,而不斷將報紙改頭換面,以求生存。一度改以財經為主,後來改為專門報導大陸新聞,再改為社會性新聞,改來改去,愈改愈糟。第一天賣得好的原因,應係香港人對普遍的八卦報導感到厭倦,對新創的報紙有所期待與好奇,若持續與香港報紙有所區隔,走出自己的特色、風格,銷路暢旺應可預期。

 

傅與中方搭上了線

 

最後,香港中報雖逐漸穩定,但已淪為香港各報中敬陪末座的小報了。傅之所以在賠錢的狀況下,還想在美國投資,另闢天下,一展身手,其背後的動機,後來終於揭曉:原來是政治目的。

 

香港中報發行未久,傅即與中共方面搭上關係,有兩件事可資證明:

 

一、傅個人曾數次密訪大陸,並於1981年8月見到了當時大陸最高領導人鄧小平,並與鄧合影留念。這張歷史性的照片,他放大加洗多張,奉為至寶。他隨身攜帶的007手提箱中,有兩件文物始終行不離身,其一就是這張傅、鄧的合照。另一件文物則是香港一位名命算師為他排的鐵板神數。因為這本命相手冊中,說他未來必大起大發,而且長壽終老。他將這位命算師奉為至尊,堅信不移。在臺灣日報時,他幾乎每天與此「上師」通一次電話,請示「今天該打什麼顏色的領帶」,甚至「今天報紙的社論題目是XXX,有無犯忌?」等等。

 

傅朝樞個人曾數次密訪大陸,並於1981年8月見到了當時大陸最高領導人鄧小平,並與鄧合影留念。(圖片摘自網路)

 

他與鄧的合照,今天看來,是稀鬆平常之事,而在當年共產黨專制政權之下,能與領導人見面,而且透露香港未來要走一國兩制的新聞,當然是一件大事。風頭出足之餘,又有合照,怎能不意氣風發?這張照片也成了他的護身符。他曾告訴我,某次行經深圳海關時,遭到一點刁難,於是他故意打開小皮箱,讓這張照片顯露一下,果然發生神效。那位海關小警員偷看到這張照片後,態度丕變,立刻肅然恭敬,親自送他過關。

 

美國中報於紐約開辦

   

那時他能見到鄧,並首次提及一國兩制的觀念,政治就在裡面了。

 

二、香港中報成立於1980年,除了會見鄧小平外,同年又獲得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之首肯,接受該報專訪。此次專訪由陸鏗一手主導,專訪內容亦由陸鏗親自撰寫,當然也談及中共對香港及臺灣的未來政策,在當時的新聞界可以說是一件天大的大事。中共領導人從未接受過海外報業的專訪,香港中報終於踏出一大步,出了一次大風頭。但是陸鏗曾親口告訴我,傅朝樞對此次專訪甚為不快,其原因是為何陸鏗規劃、聯繫專訪時,未讓傅本人參與,而前往北京專訪時,亦未邀傅同行,俾傅有機緣認識胡耀邦,又可增加一張合照。陸鏗說,傅有句名言:「我花錢買炮竹,卻交給別人放著玩。」陸說:「老傅真沒有氣度,這篇專訪大大增加了報紙的份量,他卻斤斤計較於誰見到了胡耀邦。」幸好胡不久後即失勢,否則傅會懊悔一輩子。

 

這兩件事都透露出老傅內心的思考方向,顯然他想為中共在海外築橋頭堡,尤其是他具有臺灣日報的背景,更是中共求之不得的統戰工具。可惜他在香港未能一炮而紅,於是他積極想在紐約也辦一份中報,希望在美國僑界打造出影響力,而財務的來源,我很晚以後才得知,的確獲得中共相當的支援。

 

美國中報創辦之初,編輯部簡陋的程度不亞於遠時,但人數、張數較多,畢竟紐約是人文薈萃的國際大都會,與西部城市不太一樣。這時的我,已來美一年多,環境逐漸熟悉,也覺得中報應有我發揮之處。

 

與世界日報打筆仗

 

中報集合眾多人才,雖是新開張,但朝氣蓬勃,同樣也在紐約開辦的世界日報,幾乎是聯合報海外版,經費多、規模大,中報各方面都無法與之比擬,但「世日」秉持「深藍」立場,長年支持國民黨,言論與國內版差別不大,甚至更為保守,相形之下,中報的開明作風,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中報才剛開辦,便與「世日」對上了。「世日」社論竟以「辦報要看風頭」為標題批評中報,立論主要基於共產黨雖朝改革開放之途前進,但共產主義已經沒落,國民黨才是風頭的主流。中報第二天立即以「辦報要看風頭嗎?」反擊,這篇社論以紐約時報做為借鏡,標榜不諂媚、不妥協的辦報理想,該報導就報導、該批評就批評,即使已有百年歷史,仍然堅持此立場,贏得聲譽,也獲得尊重,「看風頭」怎麼應該是辦報的方向呢?

 

這篇社論在僑界引起極大迴響,很多臺僑、知識份子一致叫好,中報連續幾天的社論均探討此事,當時知名作家王鼎鈞喻我為「北美第一筆」,雖是溢美之詞,但中報秉持不阿諛臺灣政權、也不謾罵大陸政權的立場,極受當地臺僑青睞,尤其紐約文化多元,不像舊金山那麼保守,學界人士也多,且普遍傾向自由主義,不受國民黨控制,更能欣賞中報的內涵與文采。

 

不過,中報在新聞處理方面卻有極大困境。過去遠東時報尚有臺灣時報做為支援的後勤單位,中報則完全沒有臺灣基地,缺乏新聞供應管道,只好聘請專人負責收集臺灣相關新聞,並予以改寫、綜合整理。此外,也用了很多外電,至於當地新聞,則直接翻譯各英文報後刊登。

 

評論精闢,中報評價高

 

中報的優勢是評論,當時華文報紙少見評論文章,而中報不只是社論精闢、尖銳,而且文字優美、有深度,並邀集傑出人士撰寫專欄。反觀世界日報,擁有臺北方面源源不絕的新聞供應,中報難以超越。通訊網不如「世日」,甚至華府也沒有派駐特派員,但中報卻愈做愈好,不但銷路日增,評價也高。這份報紙的影響力,使我在美國交往了很多學者,尤是華人學者,不僅建立深厚的感情,也贏得他們的敬重。例如唐德剛、夏志清等人,都是往來頻繁的知名學者,這些學者也提供我很多的意見及協助。

 

80年代開始,世界局勢變動劇烈,逐漸牽動臺海兩岸關係,也影響美國華文報紙的言論方向,我在中報的遭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1982年,中國空軍飛行員吳榮根駕米格機抵臺投奔自由,引起舉世矚目,當時傅朝樞人在香港,卻指示其子與我「情商」,希望此新聞「淡化」處理,最好不發,要發不要放一版,也不要做大,但我以為萬萬不可,直陳媒體要有格調,也要堅守專業,這是國際性重大事件,別說臺灣報紙一定在頭版刊登,美國報紙也會登在顯著的版面,如果此新聞放在他版,外界勢必認為總編輯沒水準,也會質疑報紙的立場。

 

當時傅子不斷遊說,甚至採取感情攻勢,要我幫幫忙,但我反嗆「你可以立刻解聘我,只要我還在總編輯的位置上,就不能也不會這樣做,否則我日後如何做人?」傅子仍不死心,試圖動搖我的心意,又商量能否改放二版,我還是不為所動,雙方弄得很僵,次日仍在一版頭題見報。

 

與傅立場迥異,離開中報

  

從此開始,傅朝樞逐漸浮現親共的態度,對於我與他立場的差異,雙方都了然於胸,我們之間漸行漸遠,傅許多想法刻意迴避我,而與當時的副總編輯陳玉璽討論。

 

陳玉璽先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可讚可嘆,是我很尊敬的友人。他的中、英、日文均佳,當年是臺灣左派的政治犯。他在臺大經濟系畢業後,獲獎學金赴夏威夷大學深造,取得碩士學位。斯時,他獲布朗大學獎學金,準備去攻讀博士學位,而臺灣當局卻認為他思想有問題而不准護照延期。他不得已,只能整裝出境,暫居日本靜待消息。未料在日本「大地報」撰寫了一篇親共內容的「雜技團給我們帶來了革命情感」的文章,遭到特務打小報告回國,促請日本解送出境,遣回臺灣。1966年回臺後,立即遭到逮捕,判刑7年。此事引起日、美、英等國際人權組織關注,終於在坐政治牢3年8個月後,於1971年提前釋放。陳先生出獄後,立即再赴夏威夷大學,於1975年獲博士學位。

 

紐約中報創刊,陳玉璽擔任副總編輯,平日寡言沉默,文筆極佳,既能撰寫社論,又能擔任編譯,幾乎是報業的全才。他從不隱諱他的左傾思想,但我們平日很少談及這些政治思想的話題,我心中不解的是,他的前半生幾乎都在為臺灣的自由與人權奔走呼籲,甚至不惜坐牢被關,而中國大陸此時不論人民的自由度以及人權的條件都不如臺灣,即使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異,他又為何嚮往那個「百步」的政權而唾棄那個「五十步」的國民黨?

 

他的左傾思想正好與傅朝樞想走的方向相似,所以傅在我離職後,已屬意陳玉璽擔任總編輯了。

 

為遂己願,傅設局欺騙

 

在我離職前不久,一名在加拿大學醫的中國留學生王炳章創辦了一份華文雜誌,名叫《中國之春》,對中國時政常有無情的批評,而且揭發許多中共的黑幕,影響力不小,對中共形象頗有殺傷力。王某後來到了美國,仍然相當活躍,與新聞圈關係也不錯,但他受國民黨補助與利用,中國於是採取抹黑手法,搜集資料,指他的人品不佳、男女關係紊亂,希望以此手段使王炳章失去信譽。但我所考量的是,他對共產黨的批評對不對?有無誇張之處?至於是否亂搞男女關係,是他的私領域,誰也管不著,對於其言論及組織應該採取什麼方式報導,則見仁見智。

 

當時中國為鄧小平執政時代,雖然標榜改革開放,但仍然是個神秘的國家。王某即將來到紐約的消息傳開,新聞圈都蓄勢待發,等待他的爆炸性言論。此事令傅朝樞十分緊張,於是假借籌劃在日本召開座談會的理由,指示我前往香港協助處理一些事務,並在港等待赴日指令。而我當時根本未曾想到他是故意支開我。

 

不久,一名居間聯繫日本學界的臺灣戴姓學者與我聯絡,他所學是農業領域,卻在日本大學教授臺灣問題,與左右兩派都有來往,但政治立場比較傾獨,我在日本由他負責接待,在帝國飯店住處,與他一起研商座談會事宜,會後談話紀錄整理後寄至紐約中報,但始終未見刊出。

 

我離開紐約的這段時間,由陳玉璽代班總編輯,不可思議的是,中報居然刊載新華社發佈痛罵王炳章的稿件,並指其組織都是叛離中國份子,我在日本毫不知情。返港後,中報駐港特派員李義仁告知此事,我已心裡有數,原來傅刻意支開我,由陳代班的用意在此。不久,傅打電話給我,要我在港等他,我又住了一星期,但他根本沒到香港,擺明了要我在港動彈不得,雖然有吃有喝,也有好友陪伴,但問題總不能懸而不決,於是我便自行返美。我在日、港兩地漫遊近一個月,結果竟是一場騙局。

 

中報走上「左轉」之路

  

我回到美國後,只上了幾天班,覺察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看樣子非攤牌不可了。終於有一天,傅朝樞主動找我到他家裡談話,他雖未清楚地陳述,但也毫不隱瞞,表達中報將「左轉」的想法。他表示,中國持續改革開放,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的諸多看法係受臺灣方面影響,不一定是對的。

 

當時他給了我三個選擇,第一,他出錢讓我旅遊中國一個月,他認為此行後,我會進一步認識中國,勢必有不同想法,第二,聽他的命令行事,患難與共,有福共享,保我前途無量、富貴可期,第三,我自動離職。

 

我力陳當初到美辦報的理想,不就是無法忍受臺灣的專制統治?如今為什麼「轉彎」,隱忍中國的專制?如果我旅遊中國一個月後,並未改變想法,又做何打算?傅未答覆我的問題,於是我毫不遲疑地選擇了第三條路。他頓時臉色大變,隨即表示,辭職隔日生效,由陳玉璽承接總編輯一職。

 

隔日我回到辦公室整理物品,沒想到門鎖竟已更換,令我頗感訝異,立即醒悟其人格局、人品實非值得跟隨的老闆,也沒有必要再與他共事了。

 

過度親共,中報終告關門

 

此後,陳玉璽先生何時離開中報,我無從查核,但十餘年前,我應邀至佛光大學演講,斯時陳玉璽竟在佛光大學宗教系擔任佛學教授。我們見面敘舊,他告訴我,他已皈依佛門,茹素敬佛,潛心佛學,並有著作。我們共進晚餐,談及中報往事,不勝唏噓。我們都避談政治,反而對佛學作了一些討論。

 

此時中報已因六四事件過度親共,於1989年關門大吉,傅朝樞的長子雅堂在紐約經營印刷廠,小有成就,而次子獻堂當年為了報紙的政治色彩與我頗有不悅,我在中國時報任職時,他曾來臺北看我,只說他計畫從事軍火買賣,我嚇了一跳,不數年,聽說他已皈依基督教,甚至從事佈道工作。

 

他與陳玉璽二人都從熱衷政治轉而皈依宗教,也算是中報起落中的一段佳話。

 

傅朝樞於1995年曾返臺居住一段很短時間,他那時已患有帕金森症,左右手均抖個不停,吃飯時,食物常從嘴巴漏洩,精神也大不如前,但辦報的興趣並未稍減。他命他次子在臺北辦了一份免費小報,內容以罵李登輝為主,在捷運站分送讀者,我看過一、兩次,內容貧乏低俗,不忍卒睹,但他政治豪興未減,曾放話說,「李登輝如果不理我,我不惜再辦一份報紙罵他。」聽者一面偷笑,一面也看出傅的精神已有錯亂的跡象。果然他在2002年離開人世,享年76歲。

 

中報的起落非常戲劇性,讓觀眾獲得一個有益的結論:愛辦報不是壞事,但辦報絕不能以政治利益為目的,否則一旦落幕時,不僅沒有掌聲,連觀眾也走得一個不剩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