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楨專訪(下)】八二三炮戰擋下的不只是中共米格15 「更是解放軍侵台野心」

吳洛瑩 2018年10月21日 12:32:00
王立楨告訴《上報》,我國空軍固然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質量若按著過往嚴謹訓練體制,應不亞於中國。(攝影:張文玠)

王立楨告訴《上報》,我國空軍固然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質量若按著過往嚴謹訓練體制,應不亞於中國。(攝影:張文玠)

雙十國慶大囍之際,5架空軍幻象2000戰機以「雁行隊形」劃過總統府上空,底下觀眾抬頭仰望,那一刻,望的除了軍容壯盛,更是對國家強盛的希望。

 

面對中國三不五時的「文攻武嚇」、挖角友邦,台灣的軍心士氣還在嗎

 

「國仇」雖還在、「家恨」不尚存

 

旅美航太工程師王立楨說,以前打仗是因「國仇家恨」,歷史背景轉變之下,早就沒有「家恨」,但他反問:「國,又是哪個國?是『中華民國』亦或『台灣國?』」

 

王立楨告訴《上報》,在美國演講時最常被問題之一就是關於台灣軍心。相較兩岸「漢賊不兩立」的緊繃敵對時期,以「確保台澎金馬、伺機反攻大陸」為作戰策略,現在我軍缺少明確目標、「為何而戰」成了軍人心中的疑問

 

旅美航太工程師王立楨8日在松山機場接受《上報》專訪。(攝影:張文玠)

 

他認為,相較中國空軍,我國空軍固然在數量上不佔優勢,但質量若按著過往空軍嚴謹的訓練體制,應不亞於中國。

 

聽過「武統台灣」 但卻能活在承平年代

 

台灣海峽無疑是全球情勢最緊繃的地區之一。

 

曾經的歲月裡,海峽那一端是共匪、是受苦難的同胞,但現在,那裡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麾下、人權低落的赤色政權;如今海峽這一端,多數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為「台灣人」的年輕世代,已取代上一輩「中國人」。

 

但這灣海峽劃開了許多人的「鄉愁」,埋藏了多少優秀青年的燦爛青春。

 

2018年是「八二三砲戰」60周年、1967年是兩岸至今最後一次在台灣海峽上空正面對決的空戰,也代表目前台灣5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生長於沒有戰爭的「承平時代」。

 

「武統台灣」成了一個聽聞,但從不是一個親身見聞。

 

 

民國39至58年間 近900位飛官為國捐軀

 

近幾年,王立楨每年10月幾乎都會回台,除私人行程之外,2017年他還在國慶日前夕號召大眾,一起前往碧潭空軍公墓、在每位烈士墳上插國旗致意。

 

他說,若從民國39年在空軍官校學飛時失事的宋明煇算起,到2017年1月在美國試飛F-16殉國的高鼎程,這60年間、共逾1200位烈士在此長眠,:其中約2/3比例的飛行員於民國39至58年間殉職。換算之下,每年約有20位空軍飛官為國犧牲。

 

那20年間正是兩岸空戰戰況最激烈之時,犧牲了許多母親的愛子、妻子的丈夫,這些失去摯愛的女人成了碧潭公墓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詩中人。

 

那雙「揮蒼蠅」的手 時刻護衛你我

 

研究了我國空軍歷史逾半世紀,王立楨認為:「目前兩岸情勢不比50、60年前,在國家沒有一個明顯敵人的狀況之下,不免有人認為軍隊多餘,消遣軍人便成為家常便飯。」

 

曾為2位參謀總長、四星上將陳燊齡與唐飛將軍作傳,他憶及,陳將軍談到自己仍任職空軍作戰司令時,有一次與官員餐敘時遭調侃:「多年來海峽上空都沒有戰事發生,作戰司令一職一定很輕鬆!」

 

王立楨指出,陳燊齡當時以「揮蒼蠅說」幽默比喻,他認為軍人職責就像吃飯時在餐桌上揮趕蒼蠅一樣,為了不讓「敵人」偷襲飯菜,無時不刻都需注意蒼蠅行蹤,不讓對方有任何可趁之機,任務才算完成。

 

就像空軍雖未擊落一架敵機,但看不見的戰果擋下了前來挑釁的威脅、保全了國家完整和同胞安危。

 

他說:「我們總以為金馬是台灣作戰前線,但其實警戒室才是。」無論何時,若台海上空有任何風吹草動,值勤的長機與僚機飛官都需在接獲命令5分鐘之內起飛、阻擋任何侵台的舉動。因為「警戒室就是最前線,他們是保衛台灣的第一線力量!」

 

王立楨寫到:「我們自以為是生長在一個沒有戰爭的承平時代,而全然不認識那雙無時不刻在護衛著我們的手。」

 

一架空軍C130自松山機場起飛。(攝影:張文玠)

 

畢生精力獻給天空、甫於全球航武權威洛克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退休的王立楨,就像一本活軍史。年輕時有一陣子,他甚至單靠聲音,就可以辨別機種。

 

「那是C130」,接受《上報》訪問時,背後有一架軍機起飛,王立楨瞅了一眼,立即認出那架凌空而去的背影。

 

空戰英雄擊落米格機 阻擋「解放台灣」的野心

 

王立楨更曾訪問過近百空軍飛行員,並將其中逾50位英雄的故事集結出版4本書。現年將近90歲的退休空軍中尉梁金中,是他新作《我以我血獻青天》一書中,其中一位主角。

 

60年前的9月8日是「八二三砲戰」開打後的第16天,中國當天以前所未見的兇猛攻勢砲擊金門,20出頭歲的梁金中在這趟掩護偵察機任務中擔任僚機,迎頭遇上性能優於F-86F軍刀機的中共「米格17」,卻在剎那之間做出精準的判斷,成功擊落敵機,過程中一度承受7個G力,最後還在油錶歸零的危急關頭,順利迫降。

 

 

這場「澄海空戰」,為我方創下大捷,驚險而精彩的作戰細節雖已成往事,然空戰的影響至今仍在。

 

王立楨描述:「那一連串的空戰,成功將中國企圖解放台灣的野心,阻擋在海峽的彼端,確保了台灣日後的安定與繁榮。」300頁的新書,講了13位飛行員的故事,有像梁金中一樣的英勇事蹟,也有從此無法回家的壯烈犧牲。

 

受訪當天王立楨頭上戴著印有空軍幼校(AFPS)標誌的帽子。一直將每一個空軍飛行員的故事掛在心上,他說:「我要讓大家記住這些人。」(攝影:張文玠)

 

「為什麼想寫下來?」

 

王立楨希望大家暸解,那些人在那些年,為你我做了什麼事。他說:「我要讓大家記住這些人。」

 

受訪當天,天空陰雨綿綿,王立楨在松山機場觀景台上聽著飛機起降的轟隆巨響,這句話卻說的果斷又有力,足以抗衡即將一飛衝天的高調宣揚。浩瀚天空還要繼續承載更多熱血,故事未完待續。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