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鄧振中】新南向政策「讓利」先行

鄭閔聲 2016年10月16日 18:33:00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日前訪台南市長賴清德談到新南向政策點出兩大問題:包括企業單打獨鬥,缺乏流通整合資訊,加上受對岸壓力。(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日前訪台南市長賴清德談到新南向政策點出兩大問題:包括企業單打獨鬥,缺乏流通整合資訊,加上受對岸壓力。(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蔡英文總統競選政見「新南向政策」,近期可望有重要進展。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接受《上報》訪問時指出,行政院各部會過去一個月,針對台灣與18個目標國家既有的合作計畫進行盤點檢討,研究結果已提交經貿談判辦公室,他將在最短時間內整合調整,集中資源執行;透過農業生產、醫療器材等台灣擁有技術優勢的「軟實力」產業,會是首波南向主力。

 

行政院9月初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將這項蔡英文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支票,分為「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四大主軸。但據了解,由於東南亞各國對兩岸關係存在疑慮,對於新南向政策多持「觀望」態度,因此行政院有意先藉「資源共享」釋出善意,降低各國防衛心,再逐步邁向經貿合作、甚至締結協議等中長期目標。

 

10月12日,鄧振中拜會台南市長賴清德時,曾直言「中國打壓」是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最大的挑戰之一。對此,外貿人士解釋,政府拋出新南向政策之後,中國政府並未大動作阻撓,或告誡各國不得配合;然而,倚賴中國金援的東協國家,難免會「揣摩老大哥心意」,擔心與台灣交流將引發中國不滿,因此,經常聽見外國官員私下表示:「可不可以低調一點,用做的就好,不要說出來。」

 

台灣與南向國家無邦交 靠「軟實力」跨出第一步

 

「以越南來說,政府官員從媒體或代表處聽見台灣要推『新南向』,態度上一定是表示『歡迎』,但現實上,他們不會因為我們拋出政策,就先幫台灣做什麼,終究是要看我們能拿出什麼對他們有利的東西。」前駐越南代表黃志鵬,目前協助立委陳歐珀進行東南亞國家國會交流事務,他分析,在現實國際政治中,台灣與南向國家沒有外交關係,想進一步打入東南亞市場,相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我們必須先讓對方相信,和台灣合作能改善他們的生活。但互惠是雙向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東西。」鄧振中不諱言,先提供利多,是台灣跨出南向的第一步。但所謂利多,並不是砸錢修公路、蓋港口,而是倚靠「軟實力」。例如:靠農技團協助提昇東南亞國家耕種技術,台灣再藉此外銷更多種籽、肥料、農業器材;協助對方升級醫療技術,就有機會輸出台灣醫材。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與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在今年10月13日於泰國清邁主辦農業技術合作研討會,雙方農業專家就柑橘、百香果、澀柿以及菇類等四大作物主題,分享合作成果。(翻攝自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但這樣的「讓利」,與過去外交部、國合會進行的援外計畫有什麼不同?「過去各部會只是用『做好事、交朋友』的心態投入這些計畫,但現在政府是用集體的力量、有明確目標地做這些事。」鄧振中解釋,當南向國家接受這樣的模式後,就可以進入相互學歷認證、人才交流、互相投資等階段,逐步建立雙方依賴性。

 

「當雙方互動越來越頻繁,自然就有必要簽署協議保護兩國人民權益。」鄧振中解釋,各種合作計畫的用意都只有一個:與東協國家坐上談判桌,簽署各種經貿協議,不僅能保護台商投資,更能進一步開拓南向市場,「只有建立充分的必要性,對方才會願意和台灣簽訂協議;一旦簽訂協議,就是制度性的保障,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就不會因為政府輪替而生變,這是新南向政策的長遠目標。」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