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誰是川普鐵粉? 從美國政治歷史看川普現象

郭慧 2016年11月08日 08:00:00
川普的支持者。  (湯森路透)

川普的支持者。 (湯森路透)

隨著總統大選迫在眉睫,川普(Donald Trump)與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選戰也打得火熱;然而,在候選人馬不停蹄的宣傳、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之下,選民對這次的大選,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處。其中最大的疑問,或許便在於:有一半的選民無法理解「川普現象」(Donald Trump phenomenon)是如何產生的。

 

他們的問題並非針對候選人本身。事實上,川普從不吝於發表自己對於女性以及少數族群的看法,而他對於國際議題的見解也已經廣為人知。讓這些選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川普可以獲得這麼多的支持?他的支持者究竟是誰?

 


川普的支持者。  (湯森路透)

 

「選民集團」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記者古德法(Michael Goldfarb)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上寫道,川普的支持者來自於「選民集團」(The Bloc)。

 

根據他的說法,「選民集團」由大約40%的選民所組成,他們在美國並不算是多數,卻是美國最大且團結的選民團體。「選民集團」在過去6次的總統大選中輸了4次,但仍在美國國會及地方議院中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那麼,這個「選民集團」究竟從何而來?

 


川普有一群來自「選民集團」的死忠支持者。  (湯森路透)

 

層層堆疊

 

古德法認為,「選民集團」並非2000年網路泡沫化(the Dotcom Bubble,指資訊、網路相關產業的投機泡沫事件)、2001年九一一事件或者是2008年金融海嘯/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產物。而此次大選的熱議焦點: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也並非形塑「選民集團」的起源。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與新聞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基特林(Todd Gitlin)表示,「選民集團」的形成過程,有點類似於「地質沈積」。他們在一次次事件中,一層層地堆疊起來,漸漸成為共和黨支持者。也就是說,每當經濟環境改變時,就會有一群新的支持者加入,而這些新的支持者通常都是白人,且曾為民主黨支持者。

 


川普儘管常常失言,還是有一批死忠支持者。  (湯森路透)

 

黑色風暴事件

 

此外,基特林更表示,「選民集團」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30年代的「黑色風暴事件」(Dust Bowl,指北美沙塵暴事件)。當時許多住在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堪薩斯州(Kansas)的農民家庭因乾旱而遠走他鄉。這些人多半落腳於南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而他們的小孩往往成為極右派組織「約翰伯奇會社」(John Birch Society)的早期支持者,或者是傾向支持196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美國「保守派先生」)。

 

到了1960年代時,在美國《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和《選舉權法》(Voting Rights Act)的實施下,美國非裔選民的選舉權終於得到鞏固;然而,這也是新一批支持者加入「選民集團」的契機。

 


川普儘管曾經發表物化女性的言論,但還是擁有一批女性支持者。   (湯森路透)

 

「銹帶」經濟問題

 

接著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當時美國東北、五大湖區(又被稱為「銹帶」,Rust Belt。得名於明尼蘇達州的鋼鐵產業)的工廠一間間倒閉,重創「約翰斯敦市」(Johnstown)等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西部城市。這些地方的工人紛紛面臨失業窘境,只得成群遷離故里、另謀生路。然而,即便找到了新的工作,這些工作也不如過去有保障,更不足以繁衍世代,或是讓社區穩定成長。「『銹帶』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黑色風暴事件』。」基特林教授說道。

 

而在「銹帶」的經濟因素外,1970年代時,也有人因為最高法院在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中確立女性墮胎權利,而加入「選民集團」。

 


川普的支持者。  (湯森路透)

 

憤怒白人男性

 

與此同時,在近50年內,新的民主黨也逐漸成形。新的民主黨組成相當多元,而其政策則是利用民權法,扭轉長期以來少數族群和婦女的工作劣勢,並推動性別議題。在此情形下,民主黨吸引了非常多的非裔、拉丁裔和亞裔選民,而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則主導了民主黨,並在媒體上大聲宣揚這些理念。在這些日子裡,「認同」與「性別」議題不僅在大學校園引發熱議,更攻佔主流媒體版面。而其中,更以「白人男性身分」為討論焦點。舉例而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便刊登許多關於「憤怒白人男性」的文章。最近的例子,便是〈男性需要幫忙,希拉蕊會是我們的解答嗎?〉。

 

有趣的是,在1960和1970年代晚期,當「選民集團」急速增長時,他們會有人全天候回應相關議題。現在他們不這麼做了。然而,從這些意見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美國的巨大分歧。

 


川普的支持者通常都是白人。   (湯森路透)

 

駕馭憤怒

 

當川普攻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剝奪美國人工作時,「選民集團」為這些言論歡呼;當川普攻擊民主黨的性別政策時,「選民集團」連連稱是。而民主黨支持者,則依舊對此大搖其頭,無法理解怎麼會有人投給他。

 

然而,有個人是特例。她是退休老師珂德法( Bonnie Cordova)。當珂德法看完第二次總統候選人辯論後,問她是否能理解川普支持者時,珂德法的答案是肯定的。

 

珂德法表示,「我在內城區(inner city)教書教了30年。在這段期間裡,我有好幾次因為不是少數族群,而錯失了晉升的機會。此外,在我工作的學校裡,因為學生是移民,所以他們可以獲得免費的牙齒和視力治療,但我卻連為自己的孩子供應相同治療都有困難。」珂德法承認,這些情形讓她感到憤怒,「而這種憤怒可能會被煽動成仇恨。你必須要學會駕馭它。」

 


川普的部分支持者內心充滿對美國有色人種的憤怒。   (湯森路透)

 

解決就業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在此情況下,美國社會和政府便被嚴重地撕裂了。

 

儘管如此,事情並非沒有轉圜的餘地。事實上,「選民集團」也並非共和黨永遠的支持者。如果民主黨可以找回自己的支持者,它執政起來也會比較順利。而目前最好的解決方式,便是直接面對就業問題。畢竟,經濟環境的改變創造了「選民集團」,而穩定的就業環境,可能便是削弱「選民集團」的方式。

 


川普的支持者。  (湯森路透)

 

然而,基特林認為,這些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社會民主的願景是什麼?他們對未來的想像是破碎的,他們沒有一個吸引人的願景,告訴人們怎樣才是一個更好的世界。」基特林說道,「這不只是右派的問題,左派也沒有提出夠格的想法。」

 

此外,「選民集團」也已經形成至少半個世紀,而一次總統大選仍不足以使它崩解。在民主黨方面,也不知道有誰願意經年累月地說服選民回頭,或者至少退到折衷的位置,讓情勢有轉圜的餘地。從這個角度來看,儘管並非全無可能,然而,要讓「選民集團」崩解,或許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川普的死忠「選民集團」支持者,短期內並不會崩解。   (湯森路透)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美國大選 總統 川普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