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川普】政治利益、新聞道德孰輕孰重? 《紐時》披露吹哨者身份引撻伐

麥浩禮 2019年09月28日 15:01:00
川普與烏克蘭總統通話事件爭議持續擴大。(湯森路透)

川普與烏克蘭總統通話事件爭議持續擴大。(湯森路透)

新聞媒體保護消息來源,以免吹哨者被追究是最基本的新聞道德,不過若添加了政治利益,為了打擊政敵統統將道德拋誅腦後。

 

正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大肆搜尋究竟誰是洩露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與川普對話錄音的「吹哨者」時,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6日竟以不具名文章揭露吹哨者身份,遭輿論大肆批評《紐時》沒有新聞道德,更引發對《紐時》的退訂潮。

 

 

《紐時》公開吹哨者大致身份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啟動對總統彈劾程序,更由民主黨掌握議席優勢獲得半數而通過,這令川普氣急敗壞,除了在推特(Twitter)嗆聲外,在背後不斷追查吹哨者的身份。

 

事件愈鬧愈大,但揭露事件的吹哨者身份一直成謎。

 

不過,《紐時》卻在26日刊登了一篇名為《Whistle-Blower Is a C.I.A. Officer Who Was Detailed to the White House》的報導,引述3名「熟悉」舉報者身份的人士,指吹哨者是曾被派往白宮工作的中央情報局(CIA)的官員,熟悉美國對歐洲的外交政策,亦對烏克蘭政局有深刻了解,同時亦懂一些法律,目前亦已回到CIA工作。

 

報導又指,吹哨者未加入處理與外國領導人的通訊小組,而是在處理跨部門公務的過程時獲悉對話錄音。

 

本應站在川普對立面的《紐時》作法,是希望國會議員、社會對吹哨者提供的情資增加可信度,然由於這些高階官員負責外交機密人數已不多,這類人士白宮工作基本上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之中,處理總統與外國使節的對話的保密通訊,符合報導中條件的已縮小範圍,《紐時》的作法猶如公布了吹哨者的身份。

 

而報導中更指出,《紐時》記者曾聯繫吹哨者的律師試圖證實身份時遭拒,律師更回應公布他的個人訊息將令處境危險,「報導吹哨者的任何身份訊息,都是令人擔心又不計後果,會讓人受到傷害,當事人是有權匿名的」。

 

不過,《紐時》最終還是刊登報導。
 


律師:對《紐時》作法感心寒


「吹哨者及消息來源保護計劃國家安全與人權」事務總監暨律師拉達克(Jesselyn Radack)對《紐時》的作法感到心寒,「報導的訊息令吹哨者身份縮小至極少數人,這對未來想以吹哨者方式洩密的人來說,非常震驚」。

 

據《洛杉磯時報》獲得的另一段錄音中顯示,川普正欲找出吹哨者及相關人士,「誰向吹哨者提供訊息?是不是間諜?我們曾用什麼方法來對付這些人?是『間諜罪』還是『叛國罪』?」,暗示或以「叛國罪」追究吹哨者。根據美國法律,「叛國罪」最高可判處死刑,《紐時》的作法猶如將吹哨者推向懸崖邊緣。

 

 

不過,《紐時》總編輯巴奎特(Dean Baquet)卻堅稱作法沒有問題,更發文解釋選擇公布吹哨者身份的理由。

 

「發布吹哨者的訊息是正確決定,因為他的職位跟專業背景為其情資提供了可信度。吹哨者的訊息引發了一項具有『里程碑』的總統彈劾程序,因為總統稱吹哨者是政治黑客...同時我們亦希望向讀者提供訊息,令大家對他是否可信作出判斷」。

 

 

但《紐時》的作法引起了美國社會強烈不滿及反感,認為公開吹哨者個人訊息會危害他的安全,不會再有人當「深喉嚨」。

 

不少更在推特撻伐《紐時》,並發起#CancelNYT活動,踩籲大眾退訂《紐時》,有網民稱「真的沒理由公開舉報者,這真的很可恥!我已訂了《紐時》多年,再也不訂了!」,也有網民指「退訂電話需等待130分鐘」,形容大家都在退訂,更有網民怒斥巴奎特超出新聞底線,「舉報者本應被保護,此舉是完全傷害當事人!」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