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諾貝爾獎】對物理宇宙學奠基與系外星體新發現 3名天文學家共獲物理學獎

李靖棠林思怡 2019年10月08日 19:42:00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3名學者共同獲得。(圖片:諾貝爾基金會官網,設計、後製:李明維)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3名學者共同獲得。(圖片:諾貝爾基金會官網,設計、後製:李明維)

2019諾貝爾物理獎8日下午公布,由加拿大天文物理學家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麥耶(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3人共同得獎,鼓勵他們對於物理宇宙學(physical cosmology)理論基礎發展的貢獻,以及發現繞行太陽型恆星的系外行星。

 

 

 

對宇宙歷史的現代認識有貢獻

 

諾貝爾基金會推特(Twitter)指出,皮布爾斯的理論架構為宇宙歷史的現代認識奠定基礎。

 

皮布爾斯在1970年代間主要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structure formation)等領域做出理論貢獻。

 

透過理論計算,皮布爾斯發現僅5%的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以恆星、行星和生命的形式呈現,剩餘的95%的則以暗物質(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組成。暗能量被視為是增加宇宙膨脹的原因,暗物質則被認為是環繞在星系外圍的不可見物質,科學家是因為重力效應下才知道其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得主,由加拿大與瑞士3名天文學家共同獲得。(湯森路透)

 

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

 

瑞士天文學家麥耶和奎洛茲1995年共同發現第一個環繞太陽型恆星的行星飛馬座51b。

 

他們當時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說明他們如何使用徑向速度法發現這顆行星。

 

所謂的徑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是利用大質量行星和恆星之間的重力互相影響,兩者會繞著彼此的質心旋轉,當旋轉面平行於觀察者,因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可透過光譜的變化觀察到恆星的擺動。麥耶和奎洛茲憑藉飛馬座51b對母恆星飛馬座51的重力影響,間接偵測到它的存在。這樣的方式較適合用來發現大質量或公轉周期較短的行星,之後陸續發展出其他的系外星體觀測方法,如凌日法(transit method)和掩星觀測法(occultation)等。

 

 

 

2018年由美法加三國學者共同獲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由美國阿什金(Arthur Ashkin)和法國莫荷(Gérard Mourou)、加拿大的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名學者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開創性的重大發明。

 

其中,史崔克蘭是近50年來、首位女性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桂冠,也是包含居禮夫人在內第3位女性得主。

 

 

根據諾貝爾遺囑成立的獎項

 

由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於1895年留下的遺囑中,設立的5個獎項:生醫、化學、物理、和平與文學獎;另外在1968年由由瑞典中央銀行以創立300年為名,增設經濟學獎,讓諾貝爾獎項目增加至6種。

 

獲獎者除將親赴瑞典領獎,亦可獲得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International Nobel Foundation)頒發的高額獎金,2017年獎金已調漲至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47萬6000元)。

 

唯一不是由瑞典科學院頒發的獎項是和平獎,該獎項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並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於奧斯陸頒發。

 

2019年諾貝爾獎名單公布時間表:

 

 

生理/醫學獎:10月7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8日17時45分

化學獎:9日17時45分

文學獎:10日19時

和平獎:11日17時

經濟學獎:14日17時45分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