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阿茲海默症新藥讓民眾成白老鼠 發明人被踢爆論文造假 

尚國強 2019年11月07日 14:37:00
中國阿茲海默症新藥九期一遭質疑療效。(圖片取自新浪)

中國阿茲海默症新藥九期一遭質疑療效。(圖片取自新浪)

中國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日前率領團隊研發出阿茲海默症新藥,遭到中國科普作家方舟子質疑可信度。而耿美玉本人更被踢爆多篇論文造假,在2015到2019年間,參與的論文疑似利用裁切圖片、一圖多用等方式捏造成果。

 

論文審查網站PubPeer上有人指出,耿美玉有掛名的4篇論文分別發表在Oncotarget、Journal of Cancer、Cell和Hepatology。其中Cell和Hepatology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耿美玉,另外兩篇論文,耿美玉並非關鍵參與者。

 

多處出現裁切痕跡或一圖多用

 

根據網友的比對,2019的論文中有一張圖表顯示,β-Actin經過兩種不同的處理,結果卻是一模一樣。

 

(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另外,下圖紅框和藍框也是不同處理卻有疑似重疊圖片的情況。

 

(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2018的論文裡,從下方的原始圖片看來並無錯誤,但一旦將該圖片色彩反轉後,可以看到其中一條有裁剪的痕跡,如黃色箭頭所示。

 

(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2017的論文被發現至少4處有圖片問題,包括圖像重疊、旋轉、裁切等。

 

(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2015的論文同樣是圖片重疊問題。

 

(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除了論文被質疑造假,中國科普作家方舟子指出,跟耿美玉合作的藥廠上海綠谷靠「抗癌保健品」靈芝寶起家,但該藥物已被確認使用「虛假宣傳」手法。因此,方舟子認為號稱阿茲海默症新藥的「九期一」根本不值得一信。

 

實驗期短、藥效手段不明確

 

方舟子指出,九期一的成分是寡醣,但中國市場上有無數號稱能治療多種疾病的寡醣類保健品,為什麼偏偏只有九期一變成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他提到,九期一的研發人員先是先稱藥物成分能與β類澱粉蛋白結合,抑制其在大腦皮質堆積。後來發現關於腸道菌群的研究開始流行,又有研究稱阿茲海默症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該藥研發人員便又將藥效修改成調節腸道菌群失調,最後甚至乾脆說九期一是多靶向的,不管以後阿茲海默症被發現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都能對其起作用。「像這樣藥理不定,連藥物發生作用的器官都不定,時而在大腦時而在大腸,跟著別人的研究『與時俱進』的新藥,也讓人難以相信。」

 

此外,阿茲海默症發展緩慢,試圖治療該症狀的藥物是否確實有效,應經過長期服用、觀察才能確定。國際的阿茲海默症新藥三期臨床試驗通常要讓受試者服藥長達四、五年,而九期一的三期臨床試驗卻只花了9個月即被認定具有療效。

 

九期一新藥發布會。(圖片取自影片)

 

 

方舟子提到,新藥在對某種致命的急性病有很好的效果時,才會通過優先審評審批流程。但是阿茲海默症是病程進展緩慢的慢性病,「有什麼必要僅僅做了9個月的臨床試驗就通過優先審評審批流程批准上市?」國家藥監局批准時也提醒:「國家藥監局要求申請人上市後,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醣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資料。』可見國家藥監局也知道該藥沒有完成必要的研究,倉促批准其上市,讓中國患者去當其小白鼠,必然是受到了非科學因素的干擾。

 

最後,方舟子強調中國藥監局實際上並不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和權威性。所以,對中國藥監局批准的「全球首次上市」藥物都不要信,尤其是這種臨床試驗連一年時間都不到、優先審評審批的藥物。理由很簡單,阿茲海默症並非中國特色病,其藥物的全球市場極其龐大,如果真的有效,就會去申請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准走向全球市場,而不會只想著只賺國內患者的錢。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