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習近平才是馬英九追求統一的最大障礙

李濠仲 2019年11月11日 07:00:00
馬英九一直沒搞清楚,他個人追求統一心願的最大障礙從來不在民進黨,也不在蔡英文,而是那個「靜靜聽他講中華民國」的習近平。(資料照片/張家銘攝)

馬英九一直沒搞清楚,他個人追求統一心願的最大障礙從來不在民進黨,也不在蔡英文,而是那個「靜靜聽他講中華民國」的習近平。(資料照片/張家銘攝)

馬英九對兩岸統一有強烈的使命感,化獨漸統是其畢生志業,任內基於台灣民心現實而提出「不統、不獨、不武」,是他對統一步驟某種程度的妥協。卸任後仍心繫於此,但對統一的表述則可以更符合個人想望。

 

今年2月,馬英九接受美國之音《海峽論壇》專訪,記者問他何以從任內「不統、不獨、不武」的說詞,改為「不排斥統一」。馬英九的解釋是,「主要是考慮到兩岸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台灣人對大陸的看法逐漸改善,同時大陸也表現出迫切性」。算是解釋了他為什麼拿掉了「不統」。

 

然後重申「統一的兩個條件為不能使用武力(威脅),以及必須使用民主程序,經台灣人同意。」「兩岸統一的條件不成熟,那我們就維持現狀,兩岸統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可以揠苗助長。」再以此保留「不獨」和「不武」。

 

其中有利統一的條件,馬英九看到了「台灣人對大陸的看法逐漸改善」。同一時期,也是民進黨剛從去年縣市長選舉大敗,及至蔡英文聲望低落的一刻。台灣人對大陸看法逐漸改善說詞稍微籠統,但民進黨、蔡英文的民調皆有實際數據參考。蔡英文和民進黨一直被馬英九視為統一的最大阻礙,對手聲望下滑到可能在即將而來的總統大選交出政權,這應該才是他所認為的「統一有利條件」。

 

3月,馬英九接受亞洲周刊專訪,再提統一條件為方式和平、過程民主、不能使用武力威脅。他有備而來宣揚統一主張,對照台灣內部政局,同樣是在蔡英文支持落後各方人馬之時,可能的人選如柯文哲、郭台銘、朱立倫、韓國瑜,看似每個人都可以在下次總統大選打敗蔡英文,只要透過台灣選舉機制,適足以為他所求的兩岸統一排除路障。

 

直到10月31日,馬英九於英國牛津大學發表演說,再指:台灣應該對統一問題保持開放選項,應堅持要在台灣人民準備好的前提下,才展開統一的對話。

 

數月以來,馬英九三度對統一發言,卻逢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激烈變異,也就是從反送中六月抗議第一波開始,也恰是取得初選勝利的蔡英文民調走揚起端。香港現況牽動台灣選舉,這是不爭的事實,香港本來就是對台「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中共對港的行為,也很容易移接到台灣身上。但針對香港局勢,馬英九僅簡略表態香港反送中讓台灣人民對「一國兩制『更加謹慎』」,再說只是拒絕「一國兩制」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更有創意的方法。

 

馬英九和台灣諸多支持統一者,一直有著同樣思維,很輕易就把香港反送中事件看成民進黨操作「亡國感」的工具,有無「亡國感」是一回事,馬英九等對「操作亡國感」這件事顯有不小迷思,

 

一來,台灣資訊流通無阻,中共在港所為所言大家都看在眼裡,即便不全然接受反送中一方的訊息,對中共在反送中事件上的官方詮釋,也少有人會照單全收。台灣人對中共的評價,長年以來根本不必透過民進黨的眼睛去看,不必透過民進黨的嘴巴去說,更多的是在民進黨還來不及反應時就已自有判斷。把統一的阻礙聚焦在是「台獨政黨」礙事,那將無法真正釐清台灣究竟如何看待中國。

 

馬英九念茲在茲兩岸統一,不論是「不排除統一」、「統一條件說」,或是他最深信的「九二共識」,都有一最大特點,就是只要口說「統一」的,撿到籃子裡就是菜。但問題就在「中共的統一」,今天還有多少人會認為那是友誼的表現,原本還抱持觀望的,看到香港的例子對「統一」會不退避三舍?問題又豈止在「一國兩制」。

 

台灣某部分心理狀態和香港當初回歸之初,實有相似之處。也就是一切按照英國歸還香港的條約進行不得不併在一起,許多人以為香港和中國之間,在統一前提下,解決了政治問題,就是解決了關鍵問題,即使問題不能全解決,也可藉經濟問題,去輔助解決政治問題。

 

但20餘年過去,香港和中國的併合,衍生的種種扞格,終究超出了既有制度的掌握,因為香港縱然只有數百萬人,但工商市井百態各有所需、各有所求,中港過去百年以來制度上的極端差異,當然不只是政府機關組織或政黨的運作機制不同,也不都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矛盾,還有人民思想、情感、思維、理路上的天差地別。這也是為什麼今天香港人有言回歸不過是「二次殖民」,因為血脈情感、經濟交融,並不會創造分屬不同情境的兩地自然接合,更別提接踵而來高壓政治造成的反效果。

 

有,也是被迫的,認命的,就算甘之如飴,也一定另有大半很不甘心。如果蘇格蘭都欲從大英國協脫離,魁北克都不甚願意屈居加拿大一體,那麼香港「反中」的情緒有何不能理解。過分強調民族大義,根本無濟於長久分治後的差異現實。

 

兩岸若從1949年算起也有半世紀各行其是,時間已足夠培養出幾代間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政治和經濟只能各自解決兩地、兩國、兩區的部分不合,人的有機性,絕非以「統一」為唯一使命者所能想像。否則,西藏今天不會還有這麼多人流亡在外,新疆也不會走上「再教育營」的一步,香港更不會到頭來也只能承受中共的弱兩制、強一國。

 

唯物論的中國共產黨,可以從惠台31條再外加惠台26條,卻同步聲言「不要吃飯砸鍋」、「台獨獵巫」,嘉惠的同時也在斷人生計(如陸客),蘿蔔、棒子齊下,再拿這總計57條質問你台灣人怎麼不識好歹、怎麼不怕。台灣人文教育截然不同中國過去半世紀的養成,我們對「統一」的思考應該更細緻,也應該更觸及人性化的一面。更何況台灣內在的歷史文化組成比香港還更複雜,中共急,正因為他根本不在乎「人」的意義。

 

馬英九經常夸言自己任內和中國簽了23個協議,為歷任總統之冠,對兩岸的和平有很大的幫助,兩岸年輕人因此交往遠比以前密切,他卸任前赴台陸生比上任前增加了50倍,陸客增加了14倍。如果這就是他所謂「台灣人對大陸的看法逐漸改善」,則他顯然完全沒有從自己的出生地--香港,看到中共對民主自由治理的實質戕害,也一直沒搞清楚,他個人追求統一的最大障礙從來不在民進黨,也不在蔡英文,而是那個「靜靜聽他講中華民國」的習近平。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