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灣生科界醜陋的真相

張立宏 2016年11月18日 07:00:00
台大前日爆出論文造假事件,科技部已對此案展開調查,但可能鋒頭一過,這些位處關鍵的人物,依舊在一派和諧下高居要職。(圖左為台大校長楊泮池,右為台大生化所前教授郭明良/合成畫面)

台大前日爆出論文造假事件,科技部已對此案展開調查,但可能鋒頭一過,這些位處關鍵的人物,依舊在一派和諧下高居要職。(圖左為台大校長楊泮池,右為台大生化所前教授郭明良/合成畫面)

科研界造假風氣遍布五大洲,不是很稀有的事情,但像是台大醫學院毒理所如此拙劣又愚蠢到無與倫比的造假,絕對是經典的個案。

第一時間聽到這件事,最多的反應應該是,這實驗室的教授郭明良被該第一作者的博士後研究員害死。不過仔細看過有問題的圖之後發現,如此粗糙的造假,身為文章兩個主要負責人之一,掛名通訊作者的教授居然沒有發現,讓人不禁想到: 「男教授遇到略具姿色的女學生時,經常會EQ加五成,IQ減一半。」這個說法似乎有點道理。但是隨著許多該教授做為通訊作者的文章被踢爆高度疑似做假,事情好像就不這麼單純是該第一作者一個人的問題了。

 

到底這次事件的造假有多荒謬 ? 舉個例子來說,在生物領域中,會把數個相關蛋白質的表現量照片放在同一個結果圖中,這位奇葩作者,居然用了同樣的照片代表不同的蛋白質,且放在同一張結果圖中。也就是一個視野下,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蛋白質有著一模一樣的照片,連汙漬和雜訊都一模一樣。

 

另外,還有把照片鏡相後當作另一個蛋白質,原照片和鏡相照片當然也出現在同一張結果圖。如此一照多用的情形在這篇文章中一再出現,根本是在考驗讀者智商的底線。如此懶惰的造假,投稿到高影響因子的期刊,當然很快就被全球生物領域的鄉民抓出來。

 

更慘的是,因為這篇文章,郭明良之前所有的發表都被鄉民們拿出來仔細檢驗。發現一圖多用、圖片剪貼拼湊的狀況,在郭明良發表的文章中都可以看見。只是比例比較低,有稍微修圖,或是同張圖放在不同篇文章,表示不同事情,所以較不易察覺。讓人不免懷疑,此造假發文章的做法,在台大醫學院毒理所實驗室已經行之有年,而今天這位博士後研究員和她這篇造假文章,摧毀了這個可以快速發表文章,並增加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能見度的「成功」模式。

 

為何應該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們會造假? 這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包括直接做假的實驗人員與助長歪風的實驗主持人。直接造假的人通常是學生或是博士後研究員這種,尚未出頭的人。以目前僧多粥少,學閥林立的科研界,要光憑著研究出頭,難上加難。要出頭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找個有力的靠山,並爭取該靠山手上可以分配的職位和資源。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討好靠山就變成最重要的課題。

 

在科研界最好討好教授的方法就是做出完美符合教授預期,或是有話題性的結果。所以當想要一步登天,乖乖按部就班的花數個月或數年完成一個研究,通常不是個會被考慮的選項。此外,有資源的大教授們,長期處於眾星拱月,馬屁不斷的環境中,因此常常變得剛愎自用。再加上忙碌的行程常使他們沒有時間認真「讀書」或了解最新的發現。如此就會出現提出的假說常偏離事實的狀況。

 

在如此的狀況下,下面的人自然做一百次實驗,結果也不會符合他的預期。這時教授的反應常會是覺得下面的人實驗技術不佳。如果再加上有人以「非實驗的技術完美」做出教授預期的結果,在教授的眼中,他就紅了,其他人就黑了。

 

數次之後,每次都符合教授預期的大紅人,自然教授就會幫忙安排位子。而那些誠實的人,則是每次開會都被釘,前途一片黯淡,可能連學位都無法取得。在這樣的現實中,會妥協而「做數據」的人當然不在少數。而如果造假被踢爆時,仍然沒有卡到好位子,他們就是最先被犧牲的第一道防火牆。

 

而以實驗室負責人,也就是教授方面來說。一部份的教授造假是為了生存。以目前期刊點數掛帥的科研環境,教授的評量很大一部分是看你每年文章的點數,也就是文章發在某期刊有幾點,然後把所有文章的點數加起來看績效。而點數高低攸關了升職及經費取得的難易。但是對無生存壓力的教授來說,造假往往是為了快速成名。成名代表著會有更多的人找你合作、當顧問、當理事,人脈、研究經費、個人收入、權勢自然就信手拈來。

 

如果進而占據山頭成為學閥領導人,那更是眾星拱月,掌握國家相關領域的研究經費,或被其他國家高薪、高規格挖角。但是也許會有人問,造假被抓到的代價很高吧? 其實對這些大頭們,造假代價真的還好而已。

 

首先,一年全世界生物相關科學性文章有一百多萬篇,如果只一張照片出現在不同文章,甚至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但數量不多,被發現的機率微乎其微。此外,通常教授不是親手做假的,而是默許或變相鼓勵這種行為。所以在出事時,可以把責任推給第一作者,騙非科研領域的人說自己雖然是通訊作者但完全不知情,也是受害者。接著在新聞熱議的時候道個歉,或是辭掉一些比較不重要的頭銜。等到風頭過了,新聞退燒了,以他們已經建立好的良好人脈,一切就船過水無痕了。

 

唯一造假被抓到會重傷的情形通常是,有另一個勢均力敵的山頭趁機搞鬥爭,取而代之。這種一本萬利的好康生意,很容易上癮。至於甚麼良心的譴責啊,怕被發現提心吊膽之類心靈層面的東西,會在乎的,基本上根本不會踏出這一步。而以學界造假的狀況來看,不在乎的人其實還真不少。

 

這次的造假國際醜聞嚴重影響台灣在生科領域的聲譽。但如果可以因此看到一個學閥因為造假而倒下,讓後人有個警惕的案例,也許對台灣學術界長期不是壞事。很可惜的是,事發大概一週後的今天,新聞開始退燒,學界政界只說說場面話,私底下似乎一派和諧。通訊作者郭明良只辭了台大教職,在高醫大繼續當副校長。該實驗室出身,並是數篇高度疑似做假文章的第一作者們,也都繼續當著教授或身居要職。這次的事件也許留下的將只是一則科研界茶餘飯後的故事。

 

※作者為生科界博士後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