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傳真:中國未來對台統戰或將精細化

秦胆 2020年01月18日 07:00:00
中國官媒報導台灣大選的微博下,相當數量的留言並未附和黨媒結論,而是直陳中國自我催眠、對內哄騙的行為已背離台灣民心所向。(攝影:張哲偉)

中國官媒報導台灣大選的微博下,相當數量的留言並未附和黨媒結論,而是直陳中國自我催眠、對內哄騙的行為已背離台灣民心所向。(攝影:張哲偉)

台灣大選:量變、危機與反思

 

台灣大選在11日塵埃落定,蔡英文成功連任,得票超過817萬,創台灣史上最高票紀錄,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也單獨過半,共61席。從16年至今,台灣政治版圖幾經翻轉:2016年,蔡英文以689萬高票當選,成為台灣首位女總統,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民黨國會席位反倒下滑到不足三分之一的少數;2018年底九合一選舉,不得民心的改革使綠地變藍天,民進黨兵敗如山倒,國民黨拿下逾三分之二地方席位,高雄也被韓國瑜攻下。2019年6月,蔡英文贏得民進黨提名後的兩月內,與韓國瑜二人民調選情膠著,至2019年8月,蔡英文支持率平穩上升,韓國瑜支持率持續下降,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民意差距在選前5個月內逐漸定型。

 

谷底翻身的內外變量

 

其間,香港變局無疑是雙方民調走勢的關鍵因素。6月至今,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爆「反送中」示威,抗議連綿至今日,成為香港主權移交以來的最大抗爭,也使中共建政後逢九必亂的預言再次應驗。港府縱容黑警,公然踐踏法治,加之澳門的同化,宣告了一國兩制的破產。

 

而年初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對台喊話,試圖向台灣再度推銷一國兩制方案,彼時遭蔡英文嚴詞拒絕,半年後的香港變局證明統一就是奴役,使談統的變得諷刺。

 

對手上,國民黨的政客水準之低令人咋舌,不分區立委名單中葉毓蘭和吳斯懷赫然在列,連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張善政也不認可,直言未來選戰將把總統選舉和不分區立委名單切割。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多次違背承諾或散播不實的消息的言行,讓其在形象上減分不少。

 

政見上,在香港「一國兩制」信用破產脈絡下,本次大選中兩岸與主權部分的政見被放大,國內經濟與社會政策等部分的政見被虛化,蔡英文將「抗中保台」的政見與香港問題連接,透過「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移情,渲染了「亡國感」的前景焦慮,因此在民意上得分不少;對於香港反送中,韓國瑜答「不清楚、不知道」,於兩岸關係,韓國瑜答「兩岸如同王八蛋跟爸爸的關係」,粗俗與輕浮的表達讓選民產生國民黨候選人能否守護台灣/中華民國主權的疑慮,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早年包裝的庶民感,強化了蔡韓二人的民意差距,使蔡在選前穩操勝券。

 

和以往一樣,中國在選前也為台灣準備了多分「大禮」,如挖邦交國、暫停陸客來臺、逼迫臺商表態,以商逼政的種種統戰手段,旨在消解台灣的獨立價值,將台灣問題內政化,卻意外促成「亡國感」的現實隱憂,由此,部分選民對中國壓制台灣的不滿情緒也在選舉結果上體現。

 

年輕世代上,超過百萬的首投族也一定程度上成為左右結果的關鍵選民,相較於上一世代,年輕時代的意見變動更大,且未必與父母政見趨同。藍綠陣營都在選前幾日齊催青年投票,同婚專法與「老人名單」相比,藍綠在年輕人心目中的觀感上高下立判,野百合學運世代全面接班,加之小英的文青表達,民進黨從政策到結構上對年輕世代的吸引更强;國民黨思想保守、結構老化,缺乏年輕票與年輕人認同,大佬們醉心於爭奪權位,「新陳代謝」緩慢。某種意義上,本次選舉也是一次世代交鋒。

 

本次選舉蔡英文幾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基於既有的進步價值,在香港因素的移情效應和中國因素的反作用力之下充分動員主權議題,在半年之內實現政治版圖的再次反轉,本次選舉中其他社會議題與政策的討論反而被邊緣化,也是主權未定帶來的認同差異和中國威脅下的特殊現象。

 

慣性促統的中國媒體

 

由於宣傳與現實之懸殊,對這次台灣民意的展示,中國盡力冷處理,國台辦發言人發聲明與前六次相似,都是機械地重申堅持「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和反對「台獨」。

 

現實的尷尬也反映在報導的冷淡上,新華社當日快訊先說明韓國瑜敗選,才迂迴的寫出蔡英文勝選,這與2019年11月香港區議會選舉泛民派大勝時如出一轍,新華社發布通稿,稱「18區452個選區議席全部產生」,刻意不刊載選舉結果。

 

評論上,新華網與《環球時報》先後刊出評論〈莫道浮雲終蔽日——台灣「大選」結果當何以看待〉和〈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將勝選歸因于蔡英文的政治操作和「外國暗黑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也提及國民黨內耗也是敗選原因之一,最後依然落腳於統一必然的機械論調。讀畢官樣文章,仿佛蔡英文勝之不武,韓國瑜雖敗猶榮,兩篇文章也都還順手抹黑一下台灣選舉的內鬥與無底線的特質,試圖稀釋抗拒中國的民意,試圖勉強證明「統一是台灣民眾人的共識」的預設結論。

 

此外,官媒報導台灣大選的微博下,相當數量的留言並未附和黨媒結論,而是直陳中國自我催眠、對內哄騙的行為背離台灣民心所向,他(她)們並未簡單接受意識形態的遮蔽,這也與去年香港反送中時,人民日報海外版炮製香港暴徒收錢的虛假資訊,被網民在留言中大面積的質疑與嘲諷。從香港立法會到台灣大選,民意的展示都證僞了一國兩制、九二共識的劇本,給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帶來了嚴峻的理論危機。

 

當然,中國吞併台灣的統治邏輯不會因為台灣的一場選舉停止,除既有的以商逼政等手段之外,未來對台統戰或將精細化,從雨傘運動、太陽花學運到反送中和首投族,中國也看到香港和台灣年輕世代的動能,未來繼續「惠台利民」的政策,增強對台灣青年思想滲透,培植對中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潛移默化地變天然獨為天然統,或是下一階段的中國統戰之側重,也是台灣亟需改革與防衛之部分。

 

中國吞併台灣的統治邏輯不會因為台灣的一場選舉停止,除既有的以商逼政等手段之外,未來對台統戰或將精細化。(湯森路透)

 

塵埃落定之後

 

政治不能止步於人事變動,更應立足於體制及文化的完善,把焦距從投票一日拉長至整個2019年,本次選舉中依然暴露出民主體制與政治倫理上的缺陷。

 

體制上,不分區立委選舉急需制度補正,赴中國停訓的吳斯懷位列國民黨不分區第4名,最後仍然進入立法院就是明證。現行不分區立委的制度使得政黨提名照單全收,造成選前各政黨內部派系對不分區席次的爭奪白熱化,逃離選民的監督制衡,違背不分區立委「避免代議士為利益團體服務、平衡各選區利益、提供立法專業」的設立初衷。

 

其次,不在籍投票歷經多次討論仍然懸而未決,目前僅在選舉罷免法中針對選務人員中設立,期待台灣能取法他國經驗,在下一次選舉中推行廣汎的不在籍投票制度,以降低投票成本,提高政治參與度。

 

文化上,多位政客先後大放厥詞,如「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蔡英文仔、衰尾查某」、「要不要問我幾歲前是處男」,這種飽含歧視乃至仇恨的語言大行其道,讓選舉的觀感變得低俗。還有從論文烏龍到間諜疑雲再到黑鷹失事,為了選舉,什麽都可以拿來炒作與消費,罔顧事實和倫理,政黨陣營間的攻防毫無底線,讓原本混亂選舉更顯劣質,這種「殺到見骨」的政治文化如果不加以規範與改進,會讓社會撕裂與分化得更嚴重,降低會提高公民參政的意願,干擾民主品質,漸漸影響選民對現有政治秩序的信心,也讓對岸有機可乘。

 

還應看到的是,品德如此低劣的韓國瑜也拿到五百多萬票(對比2016年朱立倫的三百八十多萬票),除卻形象包裝與基層運作外,正是民進黨的政弊造就了韓流,也折射前一任期內執政黨施政實效與民意期待落差仍大,有的政策方向正確但缺乏程序正義,如選前強推的《反滲透法》空白授權,無施行細則與主管機關;有的政策進展也落後於民意期待,如轉型正義在解密歷史真相上進展緩慢,且促轉會今年5月即將解散。

 

這也要求台灣人從一日的選民身份走出,回到公民的身份,督促民進黨在下一個四年完成遺留問題。從制衡的層面來看,再次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是否會改掉在前四年的傲慢,兌現「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承諾不無隱憂,而當前國民黨改革乏力,持續老化與衰頹,日益倚重中共的輸血,第三勢力空間較小,難以出頭,未來台灣政局還可能面臨政黨制衡不足的問題。

 

此外,儘管中國明處動作走向了預想效果的反面,但暗處的操作對台灣的滲透依舊嚴重,從心戰到資訊戰,從台商到宮廟無孔不入,目前《反滲透法》是否能夠充分嚇阻有待觀察,如何謀求以立法以外的手段全面提升防衛機制,也是下一階段「仍需努力」問題。

 

本次大選台灣向對岸也向世界彰顯了捍衛主權的意識與對一國兩制的拒斥,年輕世代從街頭回歸投票站,用選票發出自己的聲音。期待下一個任期內,執政黨能汲取兩年前的教訓,完成未竟的承諾,和公民社會一道,實踐民主前輩的百年追求,讓未來的台灣更有尊嚴、更加正義,讓美麗島永遠美麗。

 

※作者為中國大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