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改找小燈泡的媽媽參與 蘇永欽:「會也是白開」

盧禮賓 2016年11月26日 20:53:00
前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在「司法改革的契機與挑戰」研討會中,直指蔡英文上任若在司法上要有作為,貴為總統更不該干預司改。(攝影:李隆揆)

前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在「司法改革的契機與挑戰」研討會中,直指蔡英文上任若在司法上要有作為,貴為總統更不該干預司改。(攝影:李隆揆)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25日舉行第一次籌備會,司改工程啟動。財團法人王作榮、范馨香伉儷文教基金會25日舉辦「司法改革的契機與挑戰」研討會中,不滿蔡英文總統干預司改而辭職去司法院副院長的政治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蘇永欽說,他可以理解蔡總統就職演說獲得如雷掌聲,讓總統不得不把手伸進司法,但還是認為總統不適合干預司法。

 

財團法人王作榮、范馨香伉儷文教基金會在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即將召開之際,26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司法改革的契機與挑戰─改革維新,重建司法威信」研討會,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有「司法藍波」之稱的前監察委員翟宗泉主持,司法院前副院長蘇永欽教授、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前主任檢察官管高岳、及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理事長李復甸與談,針對司法改革提出建言。

 

高齡86歲的翟宗泉表示,他26歲擔任法官,就聽到司法改革這四個字,持續到現在,社會在變,法律也要跟著變,擔任法官有幾個原則,就是自由心證、經驗法則、法律解釋,很有彈性,每個法官不一樣,當事人也不一樣,司法威信好不好,司法界認為好,當事人一半認為好,一半說不好,社會就很難說了。

 

退休已久的翟宗泉難得露面,他已擔任法官身分談司法改革,法律應該跟著時代潮流因應轉變。(攝影:李隆揆)

 

從檢察官轉任律師的管高岳表示,今年2月媒體報導一項民調顯示,民眾對法官、檢察官不信任與不公正度,持續上升,各為84.6%和  76.5%,「司法及檢察如此不堪嗎?」作為社會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如果真的如此不堪「早就革命了」,因為社會已經沒有正義了。

 

他說,司法是有問題,但民調只是主觀指標,單一民調全面否定司法,對大部分兢兢業業的司法官,不盡公平。

 

管高岳說,民眾對司法最大不滿,是法官所作判決或檢察官處分,背離國民的法律感情,與民眾主觀認知差太多,無法接受。背後因素可能外力干預,遺憾的是台灣今天「關說的沒事,去報告的判刑了」,個人覺得很疑惑。

 

其次,是司法官品操問題,許多出事司法官,歷年考績都是甲等,考核優秀,長官都不知道?值得探討,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再者,最為民眾詬病的是案件審判時間太久,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法官、檢察官問案態度不佳等,種種問題不是制度改革可以解決,而是人的問題。

 

前高等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管高岳說,民眾對司法最大不滿,除了法官所作判決或檢察官處分,背離人民法律認知和社會觀感,司法品德操守、審判等太久也是民怨來源。(攝影:李隆揆)

 

推動觀審制  讓人民參與審判

 

現任政治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蘇永欽,談到他在司法院副院長任內推動的人民參與審判表示,觀審是讓人民與法官坐一起,從開庭陳述、調查、辯論,旁邊提問,評議時人民也要做決定,民間司改會說觀審是「只讓你看不讓你判」,是眛著良心講話。

 

他表示,觀審制是人民不但要看,而且要判,判完才交給法官看,法官如無意見就接受,如有法律、事實判斷錯誤,可以不同意,但要在判決書要交代,過程高度透明,司法院辦過五十幾場模擬審判,每次現場調查,支持度都是最高的,有80%的被訪者支持。

 

更重要的是,如果由人民做決定,無論有無學過法律,或因沒有把握,要最後決定被告的命運,很多人是不願意參與的。所以美國的陪審制在目前台灣並沒有市場。我們接受度不高,是經科學方法調查,所以不要憑想像看問題,解決問題。

 

他表示,今年5月法官協會調查多數法官認為值得推動觀審制,至今參與模擬審判的法官有150人,人民在檢討會中表示「現在才知道法院怎麼判案」,有人感動落淚,提問為何不趕快做,法官見了也表示值得做。

 

【延伸閱讀】:辭副院長內幕 蘇永欽:綠營擋觀審制3年

 

蘇永欽表示,讓人民坐在法院參與審判過程,懂得什麼是證據主義、無罪推定等,比拍宣導影片、法官到校園演講更有宣傳效果,人民不至於只能從看電視、報紙的資訊,而痛罵「這麼簡單的案子怎判成這樣」,恐龍法官的帽子就戴上去了。

 

他說,司改有很多要做的,讓人民參與審判是非做不可,如果司法院基於某種理由不推動,非常可惜。

 

蘇永欽:司法,不是找名氣大的人參與

   

對於蔡總統的司改會議,蘇永欽說,過去想法司改就是開個大會,現蔡總統請到小燈泡的媽媽來,方向是錯的,「她能告訴你什麼」,非專業人無法解決問題,司改一定要從人民的角度看問題,但不是隨便找一個名氣大的人來就好,她來沒用,「會是白開的」。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理事長李復甸表示,司法在這幾十年進步很多,司法界素質和風紀操守也,也有進步,可是為什麼社會還有這麼多意見,他的觀察是「情緒很多,意見很少」。

 

他表示,司改不須搞花俏,或創新的度制,而是如何落實既有的法律和制度。例如民刑訴訟規範集中審理,但目前都沒有做到,現在一個案子開庭15分鐘,下次再來,集中審理應是今天問不完,明天繼續問,為何做不到?

 

他表示,在監委任內調查一個案子,被告從偵查、收押到最後判無罪,歷經30年,一個人有幾個30年?他、他的親友、看到報導的人,會不會埋怨法院,無限期的羈延,絕對是問題。無罪推定如果是刑事案件的原則,一審判無罪,檢察官為何還要上訴?導致案件反覆在法院審理,困住當事人。在監察院調查後,《刑事妥速審判法》通過,但只能鼓掌一半,民事案件也有妥速審判的須要。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理事長李復甸以自身擔任監委期間觀察,他認為,目前司法案件從偵查到判決結果時間冗長,雖然最近通過《刑事妥速審判法》,其民事案件也有妥速審判必要性。(攝影:李隆揆)

 

他表示,刑事案件偵查祕密的洩露,也是最常詬病的問題。刑事案件雖強調無罪推定,但檢警偵辦時,常常資訊就洩露出來,在法院審理前,因為新聞報導片面資訊,形成輿論審判,民眾產生成見,等法院判決出來,不如預期,也是對司法威信的嚴重傷害。

 

另外,檢察官常就社會矚目案件,在起訴時具體求刑,例如之前一名知名藝人涉性侵案,檢察官求刑41年,也是偏頗的作法。檢察官違背法律的量刑主張,造成民眾的對案件的預判,最後法院判決不同時,司法威信又受到傷害,這些都是法律明文規定但未遵守造成的傷害。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