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軍隊的後勤戰力真的很糟嗎

紀永添 2020年09月16日 07:00:00
國防部應該提出一個「可恃後勤專案」,讓外界看到軍方真的有把意見聽進去。(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國防部應該提出一個「可恃後勤專案」,讓外界看到軍方真的有把意見聽進去。(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日前美國的《外交政策》網站上出現一篇投書,指稱台灣部隊的戰力堪慮,不止在改採全募兵制以後人員短缺,裝備的妥善率也慘不忍睹,後勤問題嚴重。國防部則嚴詞駁斥這些說法嚴重悖離事實,說國軍武器的零件、耗材都遵守相關規定採購,有多元管道,並保持一定的戰備庫存,包括戰車在內的各種主要武器都能達到規定的妥善率。人員招募也預計在今年年底達到九成的目標,絕對沒有人員短缺的問題。雙方的說法可謂是南轅北轍,不過其實各有所本,關鍵在於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國軍後勤能力不足的情況早已不是秘密,批評討論的文章成篇累牘,不待贅言。這些問題影響戰力甚鉅,必需不斷敦促軍方進行改革,或許從這些弊病的歷史成因說起,由政策面來深入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會比較有助於國人瞭解癥結所在。

 

台海危機時主力戰車突然能動了

 

台灣後勤問題的成因之一,在於政治的干擾,最好的例子就是幻象戰機的升級與零耗件採購。由於中國對法國不斷施壓,再加上之前幻象戰機傭金案的索賠官司仍未結束,有很長一段時間法國處處掣肘台灣採購各種零耗件。這不止讓台灣幻象戰機本來就居高不下的飛行成本更為雪上加霜,空軍到最後甚至選擇封存部份的幻象戰機。這一直要到近來國際情勢改變,官司也終於塵埃落定,法國才開始恢復正常的供應。空軍為了避免再次發生一樣的情況,一口氣採購許多零耗件做庫存。但即使如此,幻象戰機仍是空軍目前三款主力戰機中,唯一沒辦法進行中期壽命升級的,這除了法方報價昂貴,也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可以想見未來許多舊型零件會逐一停產,台灣要繼續維持這款戰機的妥善率會越來越困難,而這樣情況不止出現在幻象戰機上。

 

台灣多數採用美製裝備,雖然美國不像法國一樣會屈服於中國的政治壓力,但過去的對台軍售,都以統包通過的方式,集中在一起宣布。有時會受美、中、台三方關係的影響而拖延很久,嚴重打亂台灣的建軍期程。這些軍售案中也往往包含各種武器的零耗件採購案。換句話說,就是國軍沒有辦法掌握什麼時候可以買到下一批零耗件,為了避免斷炊,國軍採用的方法就是嚴格限制撥補到基層部隊的數量,以保持足夠的戰備庫存,萬一發生戰事才有足夠的零耗件可以使用。這最有名的故事,就是96年台海危機時,基層部隊的主力戰車與各式裝甲車,突然拿到全新零件,讓原本一些不能動的車輛全部能上戰場,妥善率來到前所未有的記錄。基層部隊的弟兄這才知道,國防部庫房裡不是沒有零耗件可以撥補,而是要留到關鍵時刻才拿出來用。

 

台灣防禦作戰的優先次序是「制空、制海、反登陸」,陸軍長期以來是較不受重視的軍種,能分配到資源也最少。(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這種情況三軍都有,又以陸軍最嚴重。原因有幾個,一是空軍戰機要升空,海軍艦艇要出海,萬一拋錨故障,都可能會釀成嚴重的傷亡意外,但陸軍的各型車輛出問題,最多就是動彈不得而已,出現嚴重事故的機率比較低,因此陸軍對於後勤的態度就更為苛扣與輕忽。其次是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防禦作戰的優先次序是「制空、制海、反登陸」,陸軍長期以來是較不受重視的軍種,能分配到資源也最少。本來就不充裕的國防預算,分配到陸軍以後更為窘迫,在還需要採購新武器的情況下,被犧牲的就是後勤了。最後還有國軍本身極度缺乏嚴格訓練會增加裝備耗損率的觀念,一方面下令部隊加強訓練,另一方面又要求一定的妥善率,卻沒有給予充足的資源。基層士官兵就只好自掏腰包購買零耗件,或在訓練時放水,以降低裝備耗損率。

 

忽視後勤造成部隊士氣低落

 

國防部現在三申五令規定不得要求基層士官兵自己花錢購買零耗件,但不從制度面來處理問題,當然無法解決後勤系統長期以來的弊病。而且長期以來,陸軍還有一些想法令人非常不敢苟同,比如認為部隊只會在台灣地區作戰,所以在戰時可以就地獲得各種補給。最常見的說法包括台灣四處都是加油站,要獲得油料補給不是問題,在年度後備動員演習中,也常出現徵調中油的油罐車,來替部隊各型車輛加油的演練。在此不是要說徵調中油的油罐車不切實際,而是要考量到在停電與空襲之下,部隊的各型車輛或中油的油罐車有辦法從各地的加油站取得油料嗎?在油料之外,包括食物、飲水、甚至是醫療後送的規劃,其實都有點不切實際。國軍要有認知,在承平時期可以順利運作的各種民間系統在戰時都有可能停擺,不可做為後勤的唯一來源。

 

在停電與空襲之下,部隊的各型車輛或中油的油罐車是否有辦法從各地的加油站取得油料,令人質疑。(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這種忽視後勤的情況,長年無法解決,受影響的不止是妥善率而已,連帶的會讓訓練無法落實,部隊士氣低落。基層部隊的主要作戰裝備,長期處於待料維修的狀況,要怎麼要求官兵們進行正常嚴格的作戰訓練?身為部隊的一員,發現訓練沒有落實,主要作戰裝備動彈不得,又如何會有士氣可言。這是國軍部隊長期以來的惡性循環,當退伍士兵抱怨服役部隊的裝備妥善率過低,作戰訓練大多是演戲造假時,社會對於國軍就更沒有信心。國軍高層或許會認為,這是為了戰時儲備而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但是近年來中國對台灣發動突襲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高,未來如果真的爆發戰事,可能不會再有充足的準備時間,讓國軍可以撥補充足的零耗件,重新整備主要的作戰武器。軍方可能要慢慢改變觀念,視平時為戰時,隨時隨地做好應戰的準備。

 

要改善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下手。除了老生常談的提高國防預算,國軍也要把資源集中於戰訓本務,重視後勤系統,而不是裁軍先裁後勤人員,預算虛擲於華而不實、只重表面的事務中。此外,在台灣政府的努力下,現在美國的對台軍售模式已逐漸回到正軌,改採逐案審查的方式,在時限內批准,國軍將比較好掌握零耗件的採購時程。軍方應該要考量部隊訓練的正常耗損,預做規劃以保障部隊主要作戰裝備的妥善率。同時未來在採購新型裝備時,盡全力爭取工業合作與技術轉移的機會,讓部份的零耗件能在台灣本地生產或維修,以降低對外購的依賴。特別是相對舊型的武器系統,不能任其缺件報廢,在未來可以全面汰換之前,也要積極進行性能整備或規劃延壽升級。堅強的後勤能力,才是國軍能持續作戰、防衛固守的絕對關鍵,

 

佔員額裁掉實戰部隊

 

至於人員招募的問題,國防部說今年年底以前就能達到九成的目標,雖然也不是謊言,但眾所皆知,多數人都不願意去辛苦的第一線野戰部隊,因此當其他單位接近滿編時,實戰部隊可能只有八成左右的人力,甚至還要更低,如此平均下來才會有九成。不然陸軍何必進行「可恃戰力專案」,趁編成聯兵營之時,再度縮減第一線的實戰部隊。雖然這也是國軍兵力總額固定下,向現實妥協,為騰出人力組建新單位,所不得不為的措施。但有一點是國軍必需要特別注意的,那就是新成立的單位必需是更有效益的部隊,否則只是讓國軍的戰力更為倒退。國軍過去不乏有裁掉實戰部隊,卻成立行政單位的前例,只為保住員額空缺,而讓外界質疑改革的目的與成果。近日媒體報導三軍已開始搶奪這些員額,國防部有必要謹慎妥善分配,避免再次重蹈覆轍。

 

國軍第一線的野戰部隊訓練艱苦、生活環境不佳、業務煩雜外,加給也非常微薄。(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其次是為什麼多數人不願意去第一線的野戰部隊,原因除了訓練艱苦、生活環境不佳、業務煩雜外,加給也非常微薄。訓練艱苦是野戰部隊的宿命,這永遠無法改變,但是改善生活環境,提供給基層部隊更好的營舍空間,是國軍可以做得到的事,照顧士官兵不應該淪為一句口號。其次是基層部隊充滿繁雜的文書作業與防弊程序,導致不必要的業務量,這也是必需要加速改革的部份。此外,國軍資訊化的腳步差強人意,引進新型管理系統也極為緩慢,大多依賴傳統人力。這在過去有大批義務役士兵可以使用時還能勉強維持,在今日就顯得左支右絀。現在每一名國軍弟兄都是職業軍人,理應發揮最有效率的人力運用,已不適用過去的徵兵制思維。國軍採用了全新的人員招募制度,卻沒有一併改革配套措施,其結果就是陷入今日的困境之中。

 

端出一個「可恃後勤專案」

 

近十幾年來,台灣的各級政府機關有不少的進步,不管是行政的效率或政策觀念都在快速改革中,但國防部一直是最封閉、最守舊的部會,陸軍又是三軍之中最抗拒改變的軍種。偏偏陸軍又來員額最多,國人最常接觸到的部隊,結果引起台灣社會對於軍方的誤解與批評。這些責難雖然有些流於情緒,但很多地方也不全然是無的放矢。許多弊病軍方也不是一無所知,近來有多名退役高階將領就公開批評國軍的裝備戰力與後備動員等問題,甚至直言國軍開戰後可能就投降,引發社會議論。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將領身在其位時,未能戮力改革,直到退役後才指出這些問題,在一般民眾不熟悉國防事務下,重創國軍形象與民心士氣。台灣社會當然會質疑,為什麼退役的高階將領明明知道部隊的弊病在哪裡,卻沒有辦法進行改革,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近來欣聞政府終於決定要全面檢討後備動員制度,以解決這個陳年弊病,期勉軍方要全力配合,提供專業意見,建立有效可行且擁有戰力的後備系統,而不是尸位素餐,消極以對,繼續抗拒改變。目前一些服完軍事訓練役的役男抱怨,入伍四個月卻連最基礎的輕兵器操作都無法熟練,那問題出在哪裡?軍方真的有認真思考過,並試著改革這個問題嗎?教育召集不確實,參與訓練的後備軍人在網上爆料說都是做做樣子,根本毫無戰力,也已是屢見不鮮的事。這些說出基層部隊真正情況的聲音,才是國防部應該認真傾聽,並好好反省思考的意見。這些問題哪一樣不是老生常談,哪一項不是說了再說,長期不斷批評,國防部在又一次嚴正駁斥之餘,是否也應該提出一個「可恃後勤專案」,讓大家可以看到軍方真的有把意見聽進去,願意著手進行改革。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