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國民黨找到讓年輕人反感的原因沒

李濠仲 2021年09月02日 07:00:00
作為一個在野黨,探究年輕人為什麼對國民黨反感,應該比它會如何影響2022國民黨選舉更重要才對。(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作為一個在野黨,探究年輕人為什麼對國民黨反感,應該比它會如何影響2022國民黨選舉更重要才對。(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近期台灣民調機構《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民調,民眾對執政黨的信度出現回升,而關於「政黨好/反感度」的調查,竟有59.3%民眾對國民黨反感。六月初,也就是在疫情燒、疫苗缺的雙重打擊下,同為《美麗島電子報》民調,當時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反感度上升到47.3%(比5月時增加了6.4個百分點),對國民黨的反感則有53.1%,僅比5月時減少了0.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經過兩個月朝野疫情(苗)攻防,明明執政黨被轟的滿頭包,人民對國民黨卻也很不滿意。

 

根據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在政論節目的說法,她認為國民黨反感度若沒有壓下來,2022選舉不能說一定會贏,且其中30到39歲民眾對國民黨的反感比例甚至有61.9%,20到29歲對國民黨反感者更高達68%。徐巧芯說:這些人(20到39歲)都是打不到疫苗的,雖然他們對民進黨有不滿,但更討厭國民黨。

 

若如徐巧芯所說,年輕人是目前主要打不到疫苗的一群,理當把氣都出在民進黨身上,為什麼不喜歡國民黨的還是比較多?確實,以彭博(Bloomberg)每隔一段時間公布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一路從去年12月的排名第2,到今年5月社區感染爆發,一路跌到15名,到6月更重跌到44名,至此,有了「國際認證」,民進黨應該被國民黨打趴才對。

 

問題就在於,這次疫情的複雜性,已為全球共同的難題,每個國家都不斷修正並尋找最適合自己國情和國力的防疫手段,事實上少有絕對的好壞。例如,中美兩國在最新的彭博全球防疫韌性排名,一個24(中)、一個25(美),美國的疫苗覆蓋率卻還不及中國,唯在防疫強度、航班減少以及施打疫苗者入境管制上都比中國寬鬆許多,於是整體評分就拉了上來。因為彭博已說了,當下評比指標,已由先前的確診個案、整體死亡率、檢測能力、疫苗供應協議、本地醫療體系能力、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對國家經濟體的影響,以及市民的行動自由度等,改為著重一國的「疫苗接種率」、「封鎖嚴格度」、「航班飛行力」和「對已接種疫苗旅客的開放度」,於是,那些仍實施嚴格邊境管制,或對小規模社區感染繼續以「0容忍」方式應對的國家,排名就會大幅落後,比方說台灣。

 

至於在彭博7月份排名第1的挪威,八月單日確診仍有上千人,這就不是彭博關注的焦點了。另方面,美國暑假還沒過完,單日確診就出現超過20餘萬人,上千人死亡,進而一定程度重拾之前的防疫措施,所以它就從6月的排名第1,一下掉到8月的排名25。

 

細究台灣部分,則因航班高度減量和嚴格入境管制影響了評分。8月份排序中,台灣疫苗覆蓋率為21.7%,排在整體第41位,疫苗覆蓋率和台灣差不多的羅馬尼亞(25%),卻能排在第17,疫苗覆蓋率僅3%的埃及排在39,覆蓋率1%的奈及利亞排在37,覆蓋率落差很大,但排名都比台灣前面,而疫苗覆蓋率44.1%的阿根廷,卻排到47,覆蓋率達49.4%的馬來西亞,更排在53個受評國家的最後一名。另外,疫苗覆蓋率已超過七成的模範生以色列,也從6月的第4名跌到8月的第36名。

 

彭博所欲表達,是以量化方式呈現一地恢復旅行與放寬邊界措施的進展,以及靠接種疫苗去控制疫情和重啟經濟活動的狀況,但這樣就能如實反映一個國家和另個國家的防疫優劣?或是直接對比出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防疫下的生活狀態好壞?恐怕就連彭博自己也不會這麼武斷認為。因為實際現況,仍因一國現實而有不同,此現實包括防疫能力的現實,還有政治環境和人民需求的現實。

 

今年5月,台灣因社群感染陷入一陣慌亂,當時趕快有疫苗可打、降低確診數和減少死亡率,不就是台灣最關切的三個數字。那麼,以彭博的調查來說,6月台灣疫苗的覆蓋率為4%,但兩個月內卻也提高到了21.7%,縱然不及歐美,但放諸各國對照,台灣「增長速度」未必太過拖延。二者,確診數、死亡人數皆降至令社會減壓的一步,經過兩個多月震盪,台灣有無像歐美國家當初那般失序脫軌?又或者如東南亞國家的越南,從防疫優等生到今天當日確診超過萬人?

 

台灣疫苗應變不及,必然得到批判,不只反映在彭博的排名,國內各行各業也給出了他們的回應,所以執政黨的支持下降了,好感度降低了,民意反彈了,但若以「實質受損」現況,則台灣的防疫控制力,真有如在野黨一路以來高分貝指控的「草菅人命」、「謀財害命」?或說,國民黨就算是為盡監督之責,則是否超越了社會常理,有辭溢乎情之虞?遑論「疫苗乞丐」說的市場接受度。

 

而國民黨可能認為,說國民黨罵太過就是在為執政黨開脫,那麼,我們不妨再回到徐巧芯說的「這些人(20到39歲)都是打不到疫苗的,雖然他們對民進黨有不滿,但更討厭國民黨。」這段話上琢磨。並借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當年共同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起於檢視美國2016大選,一個社會如何受到臉書的「假訊息」影響。我們僅需擷取其一結論即可,就是裡頭提到的:「值得注意的是,18到29歲的人之中,只有3%的人曾經分享過假訊息的連結,會分享假訊息比例最高的年齡層,則是65歲以上的族群…是否易於分享假訊息,和分享者本身意識形態或黨派較無關係…」(非刻意而為的網軍)

 

這應該略可說明,年輕一輩普遍有更高的「訊息過濾」機制,一來對資訊的掌握較熟悉,二來對訊息的判讀也和老一輩不盡相同。也就是說,當年輕人看到彭博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可從「標題」而知台灣大倒退,但也許會再就內容去理解為什倒退,尤有甚者,還會經由比對,看出台灣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此一來,國民黨動輒「疫苗之亂」、「草菅人命」、「謀財害命」的圖梗或標題式用語,或是對國產疫苗的火爆質疑,以及「我現在就要疫苗現貨X千萬劑」的訴求,就不見得會是很好的在野進攻策略,當然,如果他們還真的在乎年輕人的話。

 

一度,因為執政黨的操作手段,讓國民黨理所當然把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都貼上「側翼」、「1450」、「網軍」、「御用粉專」等標籤,而他們的黨愈是危及,就愈是聚焦在這上頭的批評,且恐怕放大到便宜行事,以為這樣就能減輕對在野黨濫行監督的反噬,縱然所謂「側翼」、「1450」很厲害,是要如何做到讓年輕族群反感國民黨到這個地步?還是說,連公布此一民調的《美麗島電子報》也形同「側翼」、「1450」?

 

早年,民進黨很擅長的一套,就是將草根激進主義成功轉化為政治權力,繼之,再從美國歷來選舉的哲學「先定義你的對手,然後才能定義自己」找到施力點。當年持那一套的民進黨人或支持者,如今都不再年輕,新的世代,當然有新的政黨經營模式。甚且,如今台灣年輕一輩的政黨意識形塑,路徑也必然不同於當年,但國民黨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紀狀態,尤其歷經當初韓流旋風,直到現在恐怕還沒真正釐清適切的發展方向,以及,又或者誤解是年輕人有問題?作為一個在野黨,這方面的探究,應該比它會如何影響2022選舉更重要才對。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