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家庭教育的資源落差-回應《同溫層的逆襲》

鄭育婷 2017年07月12日 07:00:00
作者認為「教育僵固階級」是一項重要的領悟與提醒,更是一個處於優勢階級的家庭應有的自我警醒,因而我們必須看見教育背後的資源落差,正視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世代、一個家庭、一個家長、一個孩子的個人選擇。(攝影:陳品佑)

作者認為「教育僵固階級」是一項重要的領悟與提醒,更是一個處於優勢階級的家庭應有的自我警醒,因而我們必須看見教育背後的資源落差,正視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世代、一個家庭、一個家長、一個孩子的個人選擇。(攝影:陳品佑)

網路名人李昆霖自豪的滿滿暑期課表,最近在網路上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筆者閱讀陳怡君著作的《同溫層的逆襲》一文,希冀以《同溫層的自省》為題,討論家庭教育背後的資源落差。

 

不是非一即零的關係

 

《逆襲》一文中,將「自由派」與「虎爸虎媽派」設定為對立的兩端,認為「高成就菁英教育」與「自由派適性發展」是為光譜的兩端—然而筆者認為,這兩者並非完全抵觸,不是非一即零的線性關係,許多菁英正是父母順其才適其性發展而來。在討論對錯以外,我們可以提供這樣的議題更多討論的空間與想像,也許比較能兼顧家長一直在文中強調的「多元」。

 

如《逆襲》一文所述,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親職」的角色內容的確變化許多,與以往農村社會「只求平安成長」已經大不相同。家長看重知識,認為這是能夠促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唯一管道,使得「教養」成為一項「跨世代議題」。筆者也是在類似的環境中成長,心中對父母安排的辛苦和用心念念不忘。然而在感恩的同時,我們卻不能不回頭檢視教育中的階級差異,以及這樣的階級差異如何形成「跨世代的集體焦慮」。

 

階級使教育成為跨世代的集體焦慮

 

以大學校園為例子,有些同學能夠參加需要繳納大筆社費的社團、有些同學年年出國換來「國際觀」,也有些同學成為學校內百分比僅僅個位數的助學金申請人,或是擔任教學助理繼續為錢受壓搾,有些同學只能依照分數落點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就讀,我的助教課上,就有學生為了打工還貸款而在課堂上打瞌睡。

 

為什麼會說成為一項集體焦慮?因為當新鮮人進入職場、第一次攤出履歷,在雇主眼中評斷適合與否的「差距」,很可能不只是跟「個人的努力」或是「爸媽的教養風格」有關。父母疼惜子女,必然想為子女鋪路,因此在實踐親職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向「成功者」—尤其是教養書中的成功者—看齊,因此父母之間形成親職競爭,當然會焦慮。一直都在競爭中求生存的子女當然也一起焦慮著,至於自己希求的跟父母期許不同的,就更肩負雙倍的焦慮了。

 

應看見教育背後的資源落差

 

當我們檢討與省思資源差距時,許多家長對於在被冠上「較高等階級」的帽子不滿,感到自己被責怪,覺得很受傷,進而急著為自己辯護。我們當然不能忽略這其中一定有「個人的努力」,孩子努力、家長努力,我都理解,也都看見。當然,階級與成功也不是有必然因果關係,但是既然要討論虎爸虎媽,大概是無法忽略「教育背後的正義議題」。世襲的一直都不只是正直的人格或美好的知識而已,正和李爸爸說的一樣,世襲的,其實是「階級」,意思是要真正「擇己所愛愛己所擇」,需要相當的能力和資源。

 

因此,與其說教育促進階級流動,我認為「教育僵固階級」是一項重要的領悟與提醒,更是一個處於優勢階級的家庭應有的自我警醒,個人選擇以外,我們必須看見教育背後的資源落差。當我們談人本教育或菁英教育的對錯—或者我們擴大一點,嘗試談「教育」,我們必須正視教育從來不只是一個世代、一個家庭、一個家長、一個孩子的個人選擇。

 

在爭執誰對誰錯之際,我們必須看見這些「選擇」背後隱含的政治、歷史與社會脈絡,看見我們站在社會金字塔與經濟版圖中的什麼位置,因此我們比某些族群多得到了什麼選項,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站在這裡、用還算流暢的語言書寫、從我們的手機或電腦點選並發表在一個媒體平台上,心平氣和的辯證,堅定溫柔的做一場同溫層的自省。

 

※作者畢業於臺灣大學

 

【延伸閱讀】

「台灣虎爸」的暑假課表

●50年後台灣出生人口少一半 前瞻怎回應

中國一口氣開放近300所高校收台生

●新課綱出爐 中國史減量併入東亞惹議

 

【熱門影片推薦】

●注意!峇里島疑賣「狗肉沙嗲」

●伊拉克成功收復摩蘇爾

●川普長子承認私會俄國律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