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專欄:中國社交媒體別有用心

長平 2016年07月15日 12:16:00
南海仲裁後,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煽動感到更加擔心。(路透社)

南海仲裁後,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煽動感到更加擔心。(路透社)

這兩天的中國大陸,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同仇敵愾地,淋漓盡致地宣洩著愛國主義激情。它給人一種印象,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就南海爭端作出歷史性裁決以後,中國政府儘管輸了官司,卻贏得了民心。因政府全面腐敗而導致人心離散的中國社會,竟然可以出現如此眾志成城的盛況,簡直讓人懷疑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棋局。

 

血脈賁張的報紙封面讓我想到十八年前,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美軍導彈炸毀,三名中國記者身亡,舉國群情激憤。大小媒體都竭盡煽動之能事,將仇恨、好戰與愛國揉在一起。當時我在《南方周末》工作,我和我的同事為此感到擔憂。我們編髮了一期相對理性的特刊,特刊社論在肯定人們的憤怒情緒和愛國熱情的同時,苦口婆心地勸說道:

 

「國家在發展, 人民在成熟。中國人民開始有了開闊的國際視野,懂得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我們推崇的是與法治、民主、科學相結合的現代愛國主義,而不是會把中國推回'閉關鎖國'鐵屋的義和團式或其它樣式的盲目、狂熱的狹隘'民族主義'」。

 

當期特刊並沒有遭到愛國人士的圍攻,也沒有受到宣傳部門的批評,而且創下了銷售量新高。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今天的愛國人士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攻擊「漢奸言論」,尤其是「為西方敵對勢力代言」的南方媒體。不僅傳統媒體不會呼籲遵從「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批評義和團式的狹隘民族主義,即便社交媒體出現點擊率高的不同觀點,也會遭到快速刪除。

 

中共全球化洗腦勢不可擋

 

因此,人們有理由對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煽動感到更加擔心。和當年不同,今天的「愛國主義」成為縱橫捭闔的網絡勢力,早已經在周子瑜事件、何韻詩事件等輿論戰中大顯身手。中共也正出手闊綽地收購和滲透港台及西方媒體,全球化洗腦勢不可擋。

 

然而,我的擔心並不比當年更甚。我甚至希望那些愛國熱情更真實一些。在研究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想像的共同體》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中對「群眾民族主義」與「官方民族主義」作了區分。他說,十九世紀在歐洲出現「官方民族主義」,是因為歐洲各王室為了保住政權,避免被如日中天的「群眾民族主義」顛覆,於是進行聯姻和收割。

 

中國也曾出現風起雲湧的群眾民族主義,並先後成為結束清朝統治和顛覆國民黨大陸政權的重要力量。 1949年之後,儘管中共一再掀起「群眾運動」,甚至出現被稱為「大民主」的「文革」,但是除了1989年「六四」運動之外,威脅政權的「群眾民族主義」並不存在。

 

在「六四」運動中,儘管「反腐敗」和「民主自由」是迎風招展的旗幟,但是無數學生和民眾更是懷著真誠的愛國主義熱情上街遊行,來自港台的聲援也多是受「大中華」感召。 「六四」鎮壓之後,中共一方面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填補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之後留下的空虛,另一方面卻灌輸「去理想化」、「去正義化」教育,而且後者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去正義化」教育認為無論個人、集體還是國家之間,人權、道德乃至法律都是虛偽的裝飾,利益是唯一的行為驅動力。這就是為什麼諸多慷慨激昂的愛國人士,一有機會都要搖身變成美國人。這也是腐敗能夠得到廣泛容忍甚至認同的原因。

 

習近平上台以後,赤裸裸的極端民族主義教育大行其道,光宗耀祖的「中國夢」塑造著年輕一代。在南海爭端中秀強硬姿態,甚至宣稱要在台灣問題上有所作為,都是新的意識形態的題中之議。然而,中共深知這是一柄雙刃劍,絕對不會讓它真的出鞘半分。

 

海牙仲裁宣布之前,中國政府大搞軍演的同時,還對內發布通知,要求相關單位和個人進入「戰時狀態」,讓人覺得它很瘋狂。然而,細心的讀者發現,這些通知所稱「戰時狀態」,並非對菲律賓和美國而言,而是對國內民眾嚴防死守,防止他們愛國愛到強烈要求政府打仗,或者利用愛國主義藉口上街遊行。

 

中共維穩一向誇張,其實「去正義化」教育抵銷了大部分愛國主義情懷,保家衛國後繼乏人。台海危機被國民黨和民進黨按各自的劇本演繹自欺欺人,南海魚蝦也大可不必過度恐慌。因此,中國社交媒體上另一道風景就是「別有用心」的「堅決支持開戰」、「誰不打誰是孫子!」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官方民族主義無足輕重。它對全球和平的挑戰日益嚴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