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伊斯蘭恐懼症」(下)

雷薩.阿斯蘭/譯者:魏靖儀 2018年09月02日 00:00:00
關於一個宗教與其神話,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這些故事的含意為何?」(美聯社)

關於一個宗教與其神話,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這些故事的含意為何?」(美聯社)

於是,這本書就是伊斯蘭教的故事。這個故事深深烙印在第一代穆斯林的記憶中,並由最早為先知穆罕默德作傳的伊本─伊斯哈格(Ibn Ishaq,768年歿)、伊本─希夏姆(Ibn Hisham,833年歿)、巴拉祖里(al-Baladhuri,892年歿)與塔巴里(al-Tabari,922年歿)記載下來。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榮耀古蘭經》(The Glorious Quran)──穆罕默德前後共約23年間在麥加和麥地那獲得的天啟。

 

雖然《古蘭經》基於某些後來才明朗的原因,對穆罕默德的生平著墨不多(確切地說,書中鮮少提及穆罕默德),但它的彌足珍貴在於呈現出穆斯林信仰誕生初期的意識形態;「初期」指的是信仰尚未成為宗教、宗教尚未成為制度的時候。
 

但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古蘭經》與先知傳統固然不可或缺,而且極具歷史價值,它們終究是以神話為本。令人遺憾的是,神話這個詞原本只有超自然故事的意思,現在卻成了虛假的同義詞,但神話其實總歸是真實的。神話本質上同時具有合理性與可信度。不論神話傳遞的真理為何,都與史實關係不大。摩西有沒有真的分開紅海,耶穌有沒有真的讓拉撒路死而復活,真主的話語是不是真的由穆罕默德的嘴巴說出來,都是無關緊要的問題。關於一個宗教與其神話,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這些故事的含意為何?」
 

事實是,世界所有偉大宗教的福音傳播都與記錄下他們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觀察這件事無關。他們根本不會去記錄任何觀察!反之,他們是在解讀那些事件,好讓自己群體的神話與儀式產生架構與意義,為世代子孫提供一份共有的認同、一個共同的願景、一個共同的故事。畢竟就本質而言,宗教就是詮釋;同樣就本質而言,所有的詮釋都有所本。然而,有些詮釋卻比較合理。正如猶太人哲學家與神祕主義者麥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許久以前所指出,決定事物是否可能為真的,是推理而不是想像。
 

學者為某個宗教傳統做出合理的闡釋時,都是將那個宗教的神話與他們針對這些神話出現時所知的精神及政治背景結合在一起。憑藉著《古蘭經》與先知傳統,再加上我們就穆罕默德誕生時及其訊息成型時的文化背景所知,我們就能更合理地重現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演進。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但有件事讓它變得稍微容易了些:套用赫南(Ernest Renan)的話,穆罕默德似乎「活在歷史的矚目之下」,是個去世時已取得極高成就的先知(這點令他的基督教與猶太教抨擊者始終無法釋懷)。
 

伊斯蘭教於公元至6至7世紀在阿拉伯興起,對此我們一旦有了一套合理的詮釋,就可以追溯穆罕默德關於道德責任與社會平等主義的革新訊息,是如何逐漸被他的後繼者重新詮釋成各種互相競爭的意識形態,講求嚴格的律法與不可動搖的正統。

 

這樣的結果導致穆斯林群體四分五裂,也加深了主流(遜尼派)伊斯蘭教與另外兩大支派(什葉派和蘇菲派)之間的鴻溝。儘管擁有共同的聖史,每個派別卻各自努力發展自己對經文的解釋、對神學與律法的見解,以及自己的信仰群體。

 

對於18、19世紀時遭到殖民的經驗,每個派別的反應也不同。其實,那場經驗迫使了整個穆斯林群體重新思考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有些穆斯林積極發展西方世俗民主概念的伊斯蘭版本,想促成一場他們自己的伊斯蘭啟蒙運動,有些則鼓吹與西方文化理念切割,好讓社會完全「伊斯蘭化」。

 

到了20世紀,殖民政策結束、伊斯蘭國家誕生後,穆斯林世界對於組織一個真正伊斯蘭民主政體的可能性爭議不斷,兩派人馬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精進了他們的論點。但我們會發現,在這場伊斯蘭與民主之爭的中心,存在著一場更值得注意的內部角力,爭的是誰才有權定義這場已經在大半個穆斯林世界發生的伊斯蘭宗教改革。
 

基督教改革的過程很可怕,但儘管它經常被人描繪成新教的革新與天主教的強硬之間發生的衝撞,實際上卻不是那樣。其實基督教改革爭的是這個信仰的未來──這場暴力又血腥的鬥爭讓歐洲陷於破壞與戰亂中超過一個世紀。
 

目前為止,伊斯蘭改革也沒有什麼不同。對大半個西方世界而言,2001年9月11日象徵了伊斯蘭與西方之間一場全球性角力的開端──是文明衝突的終極表現。然而從伊斯蘭的角度來看,紐約和華盛頓的攻擊事件只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戰爭當中的一部分;交戰雙方都是穆斯林,一方力圖在其宗教價值觀與現代世界的現實面之間達成調解,另一方則在面對現代主義與改革時,選擇回歸其信仰的「基本教義」──有時還會採取狂熱的手段。
 

本書不只是對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演進做批判性的重新檢視,也不只是描述當前穆斯林為了幫這個偉大但受到誤解的信仰界定未來方向而產生的對抗。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套改革的論據。有些人會稱之為叛教,但我不在意。沒有人能替神發言──連先知也不行(先知說的是關於神的事)。

 

有些人會稱之為護教,但這也沒什麼不好。護教就是捍衛,而捍衛自己的信仰就是信徒最崇高的使命,尤其是捍衛它免受無知與仇恨所害,進而協助塑造這個信仰的故事。以伊斯蘭教而言,這個故事始於14個世紀之前的公元6世紀末,地點是聖城麥加,也就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穆塔利卜(Muhammad ibn Abdallah ibn Abd al-Muttalib)──先知暨真主的使者──誕生的地方。願神賜福於他。(完)

 

※本文摘自《伊斯蘭大歷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序/作者是伊朗裔美國作家。出生於伊朗,從小跟隨家庭傳統信奉伊斯蘭教。移民美國後,他參加了福音青年營,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鑽研聖經時,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矛盾與不合理之處;上大學研讀宗教史之後,對聖經更加質疑。他因此拋棄基督教信仰,重回伊斯蘭教的懷抱/衛城出版
 

關鍵字: 伊斯蘭 穆斯林 美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