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解的經濟政策矛盾 中南海還能出手救幾家國營企業? 

余尹倫 2017年01月26日 15:08:00
中國國營企業中鋼集團公司。(美聯社)

中國國營企業中鋼集團公司。(美聯社)

為解決國營企業龐大債務危機,中國政府上月決定大開先例,以「債務股權置換」(debt-for-equity)方式出手相救深陷債務危機的中鋼集團公司,其積欠的數十億負債將一筆勾銷。但專家質疑該作法成效,認為北京處理國內超債方式猶如隔靴搔癢,未能直截了當採取「大膽行動」。

 

 

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持續穩步成長,2016年GDP成長率保有高水準演出,以全年6.7%收尾。但隨全球整體經濟局勢衰退,國內負債過高及房市冷卻影響,近年經濟成長趨緩明顯。引發外界擔心,中國企業在數年前經濟快速擴張時衝過頭,導致過度借貸、過度投資,如今成長趨緩,勢必對經濟形成不少壓力。

 

北京12月與中鋼公司達成協議,其中多間國營銀行同意買進中鋼股份,以此償還半數中鋼積欠的600億人民幣負債,開啟削減國營企業負債的新模式。但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威廉(Mark Williams)對此模式的成效並不樂觀,「中國政府仍不願正面處理問題,選擇繼續隔靴搔癢。」

 

 

債築高牆

 

中國私營企業與國人累積負債驚人,數字已超越開發中國家應有負債率,且進逼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歐盟負債數額。據估計,中國負債數額將比2017年GDP高出285%之多。 

 

 

2008年金融危機以降,中國負債年年以二位數字成長,主因是當局不斷採取挹注借貸市場手段,維持經濟成長,進一步避免失業率攀升恐引發的政治危機。

 

替代償債的負面影響

 

銀行監控人員10月發出警告,國內2兆負債的借貸者已超過90日未有任何償款動作,而這僅佔中國整體負債數額的2.15%。私部門分析師透露,銀行若納入國營企業負債,比率將一舉上升至19%(18兆人民幣)。

 

 

不過,經濟學家分析,中國主要放款、借貸者皆有國營身份,讓當局握有替代償債的最後手段,因此即便負債纏身,中國也不易被逼上1990年代日本、南韓的後路,面臨銀行體系崩潰的重創。

 

但北京的過度介入有其後果,一旦政府資金被迫用作償債,原提供給潛力企業、學校、健康照護體系及其他公共服務的資金,勢必會遭壓縮。「你可以在接下來幾年躲過金融危機,但無法阻擋這波經濟成長趨緩的趨勢。」威廉表示。

 

北京經濟政策深陷矛盾

 

中國銀行描述,中鋼接受的「債務股權置換」紓貸手段,將成為日後重整負債結構(debt restructuring)的新模式。中國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研究主任張英傑(音譯)卻憂心,獲政府紓貸的國營企業恐因此「失去改進動力」。「現在關鍵落在如何去選擇(值得營救的)企業。」

 

 

威廉表示,「中國政府將該手法包裝成解決負債問題,打造可存活(viable)的企業。但在我看來,它的目的只是要確保國營企業可繼續保有主宰地位。 」

 

北京今日的負債危機凸顯出領導人習近平經濟政策的矛盾:一方面追求自由經濟,希望透過開放市場刺激經濟成長,但卻又不斷介入,不願讓國營企業失去主導優勢。

 

習近平曾承諾要消彌國內債務,讓銀行以支援潛力產業為業務目標而非資助國營企業,但眼看近年國營企業債務飆升,北京拒絕尋求一個大膽且有望帶來長期解方的行動。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