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無政府主義的幽靈在現代世界遊蕩——數位貨幣的勝利與政府的垮台

芬恩・布倫頓(Finn Brunton) 2021年09月04日 09:00:00
「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年代」的開頭故事:加密出現幾項基本的突破,政府數十年來贊助的工程與研究如今讓政府制度崩塌。(pixabay)

「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年代」的開頭故事:加密出現幾項基本的突破,政府數十年來贊助的工程與研究如今讓政府制度崩塌。(pixabay)

在那場星期六的聖女茱德柏克萊聚會上,一群工程師、程式設計師與密碼學愛好者鬆散地組成了密碼龐克;提莫西.C.梅(Timothy C. May)也在現場。

 

梅是位退休工程師—他精算了一下需要多少錢,才能餘生都不必再為錢工作後, 在三十四歲那年退休。梅在英特爾(Intel)解決了著名的棘手問題:微晶片陶瓷封裝的阿爾法粒子放射所導致的錯誤。梅對於尼采所談論的宇宙「頑固事實性」(stubborn facticity)抱持著物理學家的態度—不論人類是否意識到輻射能存在於一堆沙或一塊石英中,輻射能就是輻射能。此外,梅對於人類與人造機器的不可靠也加以冷嘲熱諷。他在阿爾法粒子論文中列出了一頁又一頁精確的證據,提出關於晶片設計與放射性衰變的主張,最後以一句話總結:「從人類工程的觀點來看,二十一世紀以微電腦控制的機器人有可能因為某些人類也會有的問題倒下,機器人和肉體之軀一樣不可靠,有點令人欣慰。」

 

如同那個年代大多數的網路用戶,梅設有簽名欄/簽名檔(signature block, sig file):一塊自動顯示、附在電子郵件與論壇討論串發言上的文本。許多人會在簽名欄裡放上電話號碼、任職單位、自己人才懂的笑話,以及少許的「美國資訊交換標準碼」(ASCII)藝術。(維基解密的發言人朱利安.亞桑傑〔JulianAssange〕也在密碼龐克的郵寄名單上,他的簽名黨放的是尼克森的挖苦名言。)梅的簽名檔內容則包括「臉部特寫樂團」(Talking Heads)的歌詞、當時已知的最大質數的數學雙關語、一段未來的時間線,以及一則微型科幻小說故事:「加密無政府:加密、數位貨幣、匿名網路、數位化名、零知識、口碑、資訊市場、黑市、政府瓦解。」那串簽名檔上的盤點元素和興趣列表是「想像中的未來」的編年史,也就是依據先後順序,點名即將到來的事物。我們可以將它們重寫成未來的「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年代」的開頭故事:加密出現幾項基本的突破,政府數十年來贊助的工程與研究如今讓政府制度崩塌。匿名網路與數位化名的實驗、零知識系統與口碑一起帶來數位現金的基礎架構。此外,還需要有能示範這些元素發揮作用時的概念驗證資訊市場,才能吸引與教育新的使用者。這將帶來全球性的網路黑市,以及無法追蹤、不必繳稅的貿易,此後政府制度必然垮台。

 

梅的任務是讓這個故事成真。他無法單打獨鬥,他需要夥伴與一場運動,需要由數學家的陰謀論打頭陣。在九月那場茱德也在的星期六聚會上,梅對著在場的人朗誦了〈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宣言〉(Crypto Anarchist Manifesto),開頭第一句是「幽靈正在現代世界出沒,那是加密無政府主義的幽靈」。

 

密碼龐克社群從第一場聚會開始,就在數種重疊的時間裡存在著。他們提出了幾個合理的猜測:「一旦貨幣在網路中流通,只與化名連結、而不連至實體世界的真人,那麼僅存在於虛擬世界的身分將會大增。」密碼龐克社群推測,「空間虛擬實境」(Spatial VR)等事物將會是某種在「永遠的最前線」的居住形式。他們採用自己的技術與科技來尋找未來的信號,總有一天,這些技術與科技將會拓展到成千上萬的網民身上。「在此我們所討論的是相關概念的長期意涵。」

 

密碼龐克計劃最微妙、但也最為重要的歷史條件在於「不合時宜」(untimeliness)。此處指的不只是從典型的尼采哲學觀點來看、由於「做出早先於自身歷史情境的計劃」而不合時宜,同時也因為太慢而不合時宜。密碼學尚處於初期階段的證據(低階的可靠運算法),與實際成為可行的作業系統之間,有著明顯的時間落差。梅質問:「為什麼密碼龐克談的東西,大部分都還沒發生?」他在星期六那場密碼龐克首度聚會上朗讀的宣言已經四歲了,早在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年,宣言就在「志同道合的技術無政府主義者」之間流傳。「為了保留歷史感,我不加以更動。」我們「就快要讓個人與團體能以完全匿名的方式彼此溝通互動了;到底為什麼拖了這麼久?」

 

電子郵件等領域有辦法出現進展,有著一套廣為接受的公用協定,但「如果是數位貨幣那樣的東西,情況則相當混沌不明。那不是個獨立的物件,往往是一種多方的協定,涉及時間延遲與離線處理等問題。」打造數位現金除了技術上很複雜,就連語意上也含糊不清。梅寫道:「『加密』或『郵件轉發』等詞彙的意思相當清楚,但什麼是『數位銀行』?」舉例來說,討論電子郵件的脆弱性或不同加密系統的優缺點是一回事, 但貨幣(money)一詞隱含著一套關於價值、時間、歷史與社會架構的主張。所謂的「數位銀行」是宇宙圖的一部分,一種理解、組織與解釋這個世界的方式。如果要定義「貨幣」,就得先達成共識,接著才去談真正開始整合程式所需的程式語言、數據庫、格式、協作工具與版本系統。

 

借用資訊法專家尤查.班克勒(Yochai Benkler)談製作「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的詞彙來講,打造數位銀行屬於協作(coordination)的深層問題,一般透過價格制度或管理架構來解決。市場會獎勵與刺激某種類型的活動,也可能是交給發薪水、召集團隊與下達命令的公司或組織:這兩套不同但相容的方式,可以讓一群人或多或少朝著相同的目標前進。打造數位銀行平台一般發生在Visa 或聯邦準備系統的指揮架構。那樣的大型機構有命令、有辦公空間,也有專案經理或高階主管構成的階層,由那個層級負責解決內部的爭議。相較之下,密碼龐克是通信論壇裡非正式的一群絕頂聰明之士,人數為二位數。「我們這群在郵寄清單上的人,沒人付錢請我們開發任何東西,我們也沒有獲得任何人的協助,背後亦無企業的財力支持。」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的故事,講述著新型技術社群如何克服重重難關,從網際網路不可或缺的作業系統一直到伺服器平台,自行打造每一樣東西。雖然所有的相關計劃都帶有相同的特質:如同鋸木廠帶來漫天木屑,開放原始碼帶來了無止境的鬥嘴;但如果要創造出數位銀行這樣的東西,對話的複雜程度又是不同的層次了,這不是從有趣的技術問題起步,而是必須進行「權威」、「主權」與「價值」的本質等哲學性與社會性的探討。

 

事況太緊急,無法交給曠日廢時、永遠得不出共識的對話。

 

也許可以召集人數抵達臨界點的貢獻者、用戶與參與者,一起推動計劃?如果能達到休斯所說的階段—「貨幣在網路中流通⋯⋯只與化名連結,不連至實體世界的真人」,那麼系統將能自我維持,也會有一群人被新型價格系統吸引,願意支持並打造這個系統。他們必須達到成為通貨的狀態。一旦人數夠多,大家就會願意「買帳」,真實買進。這件事不僅牽涉到技術研發,還得講故事。

 

梅想講的故事內容,就是數位現金的勝利與政府的垮台。其中一章講的是「資訊市場」(information market)的興起,打造珍貴數據的平台,替數位現金架設好經濟背景。要怎麼做才能讓線上資訊市場起飛?梅身邊兩間關係密切的公司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這兩間公司的系統、承諾與合作夥伴將形塑日後的數位現金。第一間公司是經濟學家與未來學家菲利浦.薩林(PhillipSalin)創辦的「美國資訊交換平台」(AMIX)。一九八八年,梅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首度討論了加密無政府計劃,地點就在薩林家的客廳。

 

作者簡介

芬恩・布倫頓(Finn Brunton)


  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播系副教授。長期投入數位媒體的歷史與理論研究。為了將比特幣之前的數位貨幣故事完整呈現,他走訪數位貨幣鑄造者與自由主義者的飛地,採訪那些自己鑄造銀幣、希望長生不老、將太空開發視為終極事業,以及支持加密貨幣的人。曾著有《垃圾郵件》(Spam: A Shadow History of the Internet),合著《通訊與隱匿》(Communication and Obfuscation: A User’ s Guide for Privacy and Protest)。文章散見《衛報》、《藝術論壇》、《激進哲學》等各大刊物。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技術陷阱》、《教練》、《四騎士主宰的未來》、《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本書擷取自《數位貨幣烏托邦:數據憑什麼成為錢?在比特幣出現之前的故事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