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樓鳥擊竟比航空業還嚴重 建築師透過設計減少事故發生

王能斌 2024年02月14日 18:00:00
位於芝加哥的麥考米克廣場,是北美最大的會展中心,但同時也是鳥類誤撞連連的事故現場。(取自麥考米克廣場FB)

位於芝加哥的麥考米克廣場,是北美最大的會展中心,但同時也是鳥類誤撞連連的事故現場。(取自麥考米克廣場FB)

現代都市工商業發達,包括就業在內等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地帶,因此往往吸引大批人口移入,加上企業商辦集中,為了容納大量人口與各類活動,城市內高樓大廈林立成為無法避免的情形,雖然有助於解決腹地不足的問題,但其高度也阻礙了鳥類的飛行,大樓的玻璃帷幕往往成為鳥類的葬身之地,城市所面臨的鳥擊問題也遠高於航空業。對此,建築師正利用巧思改變大樓設計,試圖減少人造建築帶來的生態危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坐落於美國中西部大城芝加哥、始建於1960年代,並在2017年之前陸續完成數次增建的「麥考米克廣場」(McCormick Place),目前已是北美最大的會展中心,也是現代派建築的典範,雖然4層樓的建築並不算高,但其占地廣大,且滿布著透明玻璃,對於鳥類造成了嚴重威脅;報導指出,光是在2023年10月的某一天內,該建築就發生了超過1千次的鳥擊,造成上千隻鳥類死亡。

 

麥考米克廣場雖然僅有4層樓高,但佔地廣大且佈滿透明玻璃,使麥考米克廣場曾在1天內發生超過千次鳥擊事件。(取自麥考米克廣場FB)

 

根據美國鳥類保護協會(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估算,每年因為撞擊建物而死亡的鳥類達到數十億隻之多,相較之下「麥考米克廣場」單日千次的鳥擊數算不上太多,但此事的確喚起了公眾的注意。

 

因此,如何降低城市建築對鳥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就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其主要方式就是透過建築結構、玻璃裝飾著手,其中美國建築師甘恩(Jeanne Gang)所設計、在2009年於芝加哥落成的「水之塔」(Aqua Tower),便是著名的例子之一;該建築外部結構呈現出波浪的不規則形狀,並且採用內部充滿氣泡與紋路的特殊玻璃,使外觀不像其他的帷幕大樓一般平整,藉此降低鳥類可能誤判而撞擊的可能性。

 

外觀如同水面波紋的「水之塔」外觀如同水面波紋的「水之塔」,是透過設計與建材的挑選,降低鳥類意外的重要例證之一。(取自岡恩建築事務所X平台帳號)

 

「水之塔」利用陽台設計,使建物不再過於稜角分明,且波浪狀的外觀更有助於減少風剪力,同時提供了躲避陽光的陰涼處所,無論晝夜都具有減少鳥擊的功效;另一名來自紐約西部的建築師Joyce Hwang,則在2015年起在建案之中實踐「防撞區」(No Crash Zone)的構想,利用在大型玻璃中置入花紋,減低其透明的特性,藉此達成避免鳥擊的目標,同時也使原本因為透明而幾無存在感的玻璃,注入了些許藝術元素。

 

 

此外,報導也指出城市內充斥的各種人造光線,也正成為鳥類生存的危機。在2019年時,人們發現在紐約為了紀念911恐攻而點亮的「紀念之光」(Tribute in Light),吸引了大批正在遷徙途中的候鳥,且因為偏離路線而耗費了更多體力,造成其生存危機,因此紐約市在2020年決定,定期關閉這些燈光以降低對鳥類的干擾,且一項於2021年在芝加哥所進行的研究也顯示,將城市內半數大型建物燈光關閉,竟能使鳥類相關意外減少至十分之一。

 

黑暗是自然現象,能夠使鳥類分辨晝夜,讓遷徙的候鳥不至於因為過度飛行而力竭,因此除了改變建築外觀,透過一定程度限制,或是減少多餘的照明,都有助於減少鳥類發生意外的機率。

 

城市裡櫛比鱗次的玻璃大樓
城市裡櫛比鱗次的玻璃大樓也許美觀,但卻對人類以外的生物造成重大威脅,現代建築師正透過設計與建材的選擇,減少悲劇發生。(取自Pixabay)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