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自行剖腹產」聽來嚇人 但存活率曾經比在醫院剖腹產還高

李載澹 2021年08月11日 07:00:00
孕婦示意圖,與內文無關(2008 © Anna , Ibaby! @ Flickr, CC BY-SA 2.0.)

孕婦示意圖,與內文無關(2008 © Anna , Ibaby! @ Flickr, CC BY-SA 2.0.)

截至十六世紀末,手術致死率仍居高不下。當時的剖腹產手術是在產婦死亡後,為挽救胎兒而施行的手術。法國婦產科醫學始祖莫里素(François Mauriceau,一六三七年∼一七○九年)主張只有在產婦死後才能剖腹產,認為「外科醫生沒有救孩子而殺死母親的權力」。

 

曾有少數試圖在活著的產婦身上剖腹的例子,但實屬最後的手段。儘管現代人聽來難以置信,不過當時並沒有取出胎兒和胎盤後,要縫合產婦子宮與腹部傷口的概念。執行手術的人會用布或繃帶纏住產婦的肚子,等待傷口自行癒合,死亡率會高,毫無疑問。

 

在產婦活著的狀態下進行的剖腹產手術,在十六世紀僅有二十四起成功案例,在十七世紀報告的三十三起案例中,有二十五起案例顯示產婦是活著的。

 

結果而言,在一五○○年和一七八八年之間,整個歐洲施行成功剖腹產,產婦能生存下來的案例僅有七十九例。直至十九世紀,儘管人們已經接受為了拯救難產而遭受生命危險的產婦,必要時可以剖腹,不過手術致死率仍高達百分之五十。

 

(延伸閱讀:讓胎兒在媽媽的子宮外面長大?其實現在的科技已經辦得到了

 

剖腹產手術是一種特殊手術,通常由產婦自行施術,當中,因不正常的關係懷孕的女性,為了逃避身旁的人的指責和羞辱,以流產為目的施術。

 

另外,有些產婦因忍受不了長時間的分娩痛苦,拿刀割開自己的肚子。上述這些手術大多是在產婦不得其法,懷著絕望的心情進行的。如果成功,產婦偶能生存,不過胎兒往往會死亡。

 

目前最早知道的第一起孕婦剖腹產案例是,一七六九年的某名西印度群島的產婦,承受不住長時間的痛苦而動刀。另外,美國記錄的第一起剖腹產案例為一八二二年一月一名十四歲的產婦。該名產婦懷有雙胞胎,她自行剖開肚子,把第一個孩子埋在雪中後昏迷不省人事。

 

稍晚,醫生們發現她昏倒在白色覆蓋的河堤路上,連忙幫忙把第二個孩子取出,為她縫合傷口。根據記錄,產婦活了下來,但有關兩個孩子,記錄上隻字未提,死亡的可能性極大。

 

(延伸閱讀:古人是如何避孕的?若不小心中獎 竟用這些殘忍手段來控制人口數量(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自行動剖腹產手術的女性們的術後存活率,高於被醫生動手術的產婦術後存活率。

 

美國費城醫生暨醫學統計學家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一八二二年∼一八九九年)發表統計數據,數據結果顯示截至一八七九年為止,紐約醫生進行的剖腹產產婦術後存活率為百分之十,而女性自行施行的剖腹產手術術後生存率高達百分之五十。此一事實被揭露,轟動世界。

 

後來他再度公布,直到一八八八年為止,美國自行剖腹產的產婦術後生存率為百分之六十六,相比之下,醫生們進行的剖腹產產婦術後存活率僅有百分之三十七點五。同一時期,英國醫生進行剖腹產後的產婦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十四。

 

這種現象的成因可能是因為,比起在衛生條件惡劣的醫院接受手術的細菌感染率,高於在家裡自行手術的感染率。

 

*本文摘自《恐怖醫學史:甘廼迪愛吃睪酮、雙胞胎縫成連體嬰、莫札特被毒死?揭開那些歷史上沒人敢說出的暗黑真相​》,墨刻出版。

 

 

【作者簡介】

 

李載澹이재담

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後於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科學史課程客座教授、蔚山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課程教授、蔚山大學人文社會醫學課程教授、蔚山大學醫學院長以及蔚山大學醫務副校長。

曾於《朝鮮日報》與《文化日報》發表醫學史相關評論,著有《醫學概要史》、《西醫的歷史》、《醫學的歷史》等書,同時譯有《近代西醫史》、《醫療倫理的歷史》等書。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