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總統參選者應該看懂「大都會台灣日」

李濠仲 2023年08月29日 07:00:00
今年「大都會隊台灣日」的焦點是「樂天女孩」,她們的確為台美人帶來了不少討論話題。(攝影:李濠仲)

今年「大都會隊台灣日」的焦點是「樂天女孩」,她們的確為台美人帶來了不少討論話題。(攝影:李濠仲)

8月27日,紐約大都會隊一年一度的「台灣日」,邀請了樂天桃猿球團專屬啦啦隊「樂天女孩」到場表演,有別於前不久賴清德過境美國,有近700名台僑報名出席接待僑宴,「台灣日」則是吸引了上百名年輕一輩台美人(包括留學生、旅外工作者)前來,甚至有人不惜為此跨洲旅行。同一天的目光焦點另有作客的天使隊明星球員大谷翔平,單就場邊手機鏡頭鎖定對象,看台上的台日觀眾,應該沒有幾位是真正的紐約大都會隊球迷。

 

一前一後相隔兩周,先是「老僑」出席賴清德僑宴,繼之,「少僑」再自掏腰包購票參加了大都會隊台灣日,要說兩者確實一定程度對外釋出了「台灣認同」訊號,並不為過。賴清德僑宴當天,有中國海外僑民在外舉布條抗議,台灣日亦和大都會隊另一活動「中華之夜」(屬於中國官民合作活動)互不隸屬,可謂完全不存在半點交流。一來,這不只顯示中國在國際上強行宣傳「台灣為中國一省」,但施力愈強,卻又效果愈退。二來,也呼應了20年前美國智庫遠景基金會一份研究台灣認同的「預言式報告」,報告稱:「台灣人對自我身份的追求將是自下而上,並反映出(過去)國民黨政府將其官方身份(中國人)強加於社會的能力已漸漸被削弱。」

 

遠景基金會當初主要藉由美國學者,也就是「外國人」角度,去分析台灣民族認同(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的演變成因。在幾位美國學者的研究下,得到結論包括:「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釋放了島內日益增長的民族認同意識」、「台灣存在著一種截然不同於中國(大陸)的認同感,已經存在將近一個世紀」、「台灣民主化帶來社會結構轉變,並為持不同政見者提供了更大空間,除了之前官方對台灣身份的定義外,私人企業的擴張,再進一步增長了台灣民間的話語權(對自我認同)」,以及「最終,『台灣作為中國一個省』的支持者將變得愈來愈孤立」。

 

20年過去,幾乎上述每一項內容都在眼前的現實生活中得到印證。再對照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一份長達20年(1992年到2023年)的台灣人認同趨勢分布圖(下圖),其中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一路從17.6%上升到62.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從46.4%降至30.5%,認為自是「中國人」者,更從25.5%下滑到只剩下2.5%,則又證明了,當年參與遠景基金會調查的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副教授里格所觀察,原來相當準確,他那時即認為,就算台灣人在文化認同上容有重疊(和中國文化),但公民身分(政治認同),恐怕已經是一個「已解決的問題」,因為台灣人基本上早已認定自己是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獨特國家公民。

 

(圖表取自政大選舉研究中心)

 

今年「台灣日」的焦點當然是「樂天女孩」,她們的確為台美人帶來了不少討論話題(另有旅美大提琴家郭虔哲受邀獨奏美國國歌),但「台灣日」舉辦至今,一方面除了是美國大聯盟多元文化表徵的一環,另一方面,對台灣本身,一直都另具額外的深義,尤其成為無論是美國、台灣,或任何國內外媒體對「台灣人身分認同」研究的實境投射,也是對諸多相關統計數字的一種現實行為展演。

 

若想理解「台灣民主化」和「國家認同」的連帶影響,通常海外台灣人的表現會是很直接的參考例子。就像遠景基金會20年前就已觀察到的:「對許多台灣人來說,獨立的身份是非常真實的,北京必須找到方法來理解它的起源及其對台灣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影響。」這一現象對台灣人來說,很多時候愈是身處異鄉,確實就愈顯著(根據南卡羅萊納大學一篇期刊文章所寫:國家認同通常是基於教養、公民身份和『國際經驗』繼承而來)。

 

為什麼台僑(老僑)對目前正競逐下屆總統的諸位參選人冷熱有別?為什麼台美人(年輕一輩)會為了搶購繡有「TAIWAN」字樣的大都會隊球衣不辭千里?原因其實都再單純不過。台灣內部的政治複雜性,往往到了國外就會在篩除雜訊後變得很清晰,至於「外部的清晰」,有時或許又會直接指出當下台灣內部複雜政治中,始終存在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核心,誰掌握它,誰的民調就高,道理也在這裡。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