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磋商藍白合 我們看不到的事

李濠仲 2023年10月12日 07:00:00
「總統選前聯盟」向來就是一道「謎團」,台灣的「藍白合」亦復如是。(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總統選前聯盟」向來就是一道「謎團」,台灣的「藍白合」亦復如是。(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面對總統大選,不同政黨共同推派一組候選人,在非洲、拉丁美洲並非罕見,過去以來已有不少所謂「總統選前聯盟」的例子供我們參考。台灣則因為當年「國親合」功敗垂成,沒有機會印證如此政治模式在台灣執行的良窳,以至今天再出現藍白合呼聲,背後仍舊充滿未知。但藉由他國前例,我們大致可知「藍白合」也迴避不了的問題。

 

「總統選前聯盟」主要基於「為贏得多數選票,由兩個(以上)政黨共同支持一位總統候選人」。2010年巴西總統羅賽夫參選總統,曾是9個政黨合推;同年智利總統皮涅拉也是在兩黨共推一人下出線。其他拉丁美洲、非洲國家也為「總統選前聯盟」提供了相關例證,促成2015年劍橋大學特別以「總統制中為何要建立選舉聯盟?」為題做出分析

 

根據其內容,我們或可將「總統選前聯盟」分成兩類觀察。其一,對以綱領為導向的政黨來說,「總統選前聯盟」的目的在實踐政策目標;其二,對缺乏連貫性綱領或政策導向的政黨來說,「總統選前聯盟」即是以「共享公職」為務,加入聯盟的政黨除了關心總統一職,更著眼其他政府職務。總統仍是所有「政府高價資源」的控制者,但如果能成為「總統選前聯盟」一員,一個人就算沒有當總統,選後他的政黨同樣有機會得到部分「辦公室福利」,包括特定數量的內閣席次或特定的部長職位。不過,事實上就算是第一類「總統選前聯盟」,仍會被拉到「公職」的談判桌上(政策落實也必須靠公職執行)。因此,任何型態「總統選前聯盟」,成敗核心到頭來都不離公職磋商。

 

不過,就算「總統選前聯盟」因公職談判有成,得以共推總統人選,甚至贏得選舉,好戲卻在後頭。首先,「公職談判」並非選舉期間的直接獎勵,而是「選後福利」和分享政策影響力的承諾。選舉聯盟選前協議的約束力,過了投票日之後還剩多少,從來都是未知數。加上「總統選前聯盟」磋商公職,通常都是閉門會議,進而不管是誰許諾誰,許諾了什麼,成本都很低廉,意謂如何兌現多半是另一回事。

 

且只要任一政黨無法有效地影響選後政府組成並實質享有資源分配,從而滿足其預期利益,哪怕是「副總統位子」的安撫效果也會大打折扣。2001年肯亞全國彩虹聯盟推出的總統,選後旋即在內閣職務分配上和選前夥伴出現矛盾,甚至「毀約」,終究導致彼此分分合合,政壇一片烏煙瘴氣。

 

此外,「總統選前聯盟」之後可能的困局之一,就是聯盟內的政黨自然得盡可能爭取「上台」(不同部會)機會,否則何以滿足自己在特定群體、地區的豬肉桶政治?並藉此回填當初「放棄推派總統參選人」所付出的代價,以及作出政治妥協後,個人受到減損的政治聲譽。在個人主義色彩明顯的政黨上,這現象又會更明顯。

 

回到「總統當選人」,亦將發現選前基於「增加選票」,或可促成和他黨結盟,但這往往也是建立在政黨理念、價值模糊化的基礎上,「沒原則」是最常受到的批評,和一個政黨放棄「自己的總統參選人」,同樣都有被指為「出賣自己」的風險,遑論選舉選到最後階段突然退出者。

 

綜觀「總統選前聯盟」無論怎麼配、怎麼合,從來無法單靠檯面上口說促成,關鍵多在檯面下你我看不到的選後戰利品、內閣職務和政策讓步。而今,以「下架民進黨」為念的國民黨,和靠「藍綠一樣爛」口後起家的民眾黨,距離大選投票日不到一百天下,他們的「總統選前聯盟」能格外高明到哪去?

 

無論朱立倫剛開始說的,先談理念再談聯盟細節,或是柯文哲之後拋出的「先辯論、再比民調」,恐怕只是進一步說明了兩件事,第一,國民黨、民眾黨所欠缺的正是共同政治理念(否則不會選前不到一百天還要談);第二,對「政黨合作」複雜性沒概念,以為自己是在進行「黨內初選」(否則不會以為「民調」就能解決矛盾)。在這之下,兩黨為了「藍白會」、「幕僚會前會」你來我往,以及推說是誰對誰「已讀不回」,便是一種拖延。只是這一「拖延」,便又印證了「總統選前聯盟」向來就是「一道謎團」的說法。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